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探究论文
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健全的公民,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新时期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妨做出“明明德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亲民就是师生将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解释。为了实现以上培养学生的目标,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而且,一个人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发展并不成熟,而且出于从高中阶段被全面管教到大学及以后生活完成任务多靠自制力的阶段的转变,大学生想要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完成他人教育到自我管理的转变,就需要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
现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是指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中都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和形式,主要作用是用来应付上级的监督和检查,而且疏于对学生的考察和监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误区即要么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无所不能”,要么完全否认其作用。正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流于形式,从而缺乏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这一现在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上课堂教学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甚至被默认为唯一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和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主要指单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人格异常学生、心理危机重点干预生等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指的是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教师,课程教授多由德育教师、公共课程教师、法政学院教师临时顶替来上课或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等相关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业择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其它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与步入社会后的成年人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较为简单,但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咨询师还是要针对不同诱发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经济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确实因为家庭状况存在个人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也有出于“攀比”心理造成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之后学生不在向以往一样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唯一,接触的人与事情更加复杂,而且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行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积极的应对与及时的适应。就业择业的问题来自于国家取消“就业包分配”制度与高校扩招,对很多学校、专业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些现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不仅无助于他们就业,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大学生上网、大学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太多不足,不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除了完善课堂教育,更要注意建立完整的体系,针对不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针对经济带来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健康的校园风气、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来改善。建立健康的校园风气远离攀比这一不良心理,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帮助家庭条件过于困难的学生改善生活,同时建立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好风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讲座、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来应对人际交往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校企联合寻求社会帮助来环节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不同、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教育,传递给大学生面对问题要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后的生活中自主解决各种问题。
【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8.通信技术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