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有效活动的初探论文

时间:2021-08-31

高中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有效活动的初探论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由文言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所写内容也是比较久远的,学生的兴趣不高。本论文主要通过教学环节中如何进行有效活动的探究,寻找一些较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进行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文言文的教学真正有效,学生乐于学,学有所得。

  【关键词】:教学环节有效活动

  一、语文活动化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其明显特征表现为: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进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活动化”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学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进行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研究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型,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活动课开展方式的探究

  高中文言文相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加大,学生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那么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较为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本人就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探究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

  (一)、初学课文,以“读”激发学生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之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初次的朗读中校正字音,初步理解文意。再者就是范读;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有些是通假字,这些需要教师范读或者听音频加以矫正。如韩愈《师说》一文中,“或师焉,或不焉”一句中的“不”应读“fǒu”,“句读”中的“读”应读“du”。荀子《劝学》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中,“生”是通假字,不读“shēng”而应读“xìng”。通过老师的范读或者听音频,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分组进行竞读,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学生会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自读,诵读,竞读,评价……读多了,要求背诵的篇目自然也可以做到了,并且能领悟其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熟读课文,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并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基本意思能够把握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养成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卡片知识归类的方式。

  例如在《段太尉逸事状》中,涉及到的虚词较多,例如“以、且、则……”可以让学生按照制作卡片的方式,将这些字的用法、意义和例句归纳起来,卡片上可以加上自己的创意,有留修改的空间,这样学生能更积极地参加到字词的积累当中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然就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再用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相应的提点,让学生自我修正和补充,将学过的文章的相应虚词也归纳过来,对过往知识也进行了一次复习和系统化,真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做法。 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探究性学习。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合作讨论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获得知识。这个环节的作用在于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内容,设置的探究题目有所侧重。人物类的侧重在人物形象的探究,事件类的侧重对事情的看法或者细节的探究,议论类的文章侧重对于观点的看法和评价。

  在《鸿门宴》中,我设置的探究题目是:“结合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你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物,理由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了文章后,让他们思考项羽这个人物,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去分析人物,看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再者,还可以设置探究题目:“从文章中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得天下者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假如项羽卷土重来,你觉得历史会改变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刘邦和项羽的对比,让学生放开思维去假设,去探究人物的命运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可以设置问题:“郑庄公和母亲姜氏最后和好了吗?如何理解“遂为母子如初”?“郑庄公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的誓言后,为什么会后悔?“悔”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对人物的深度探究,庄公和姜氏只是表面上的“和”,其实内心仍是“不和”。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养成对待人物、事件要深入思考的习惯,会更全面地看人看事。

  (三)、精读课文,可进行个性写作,表演话剧或者演讲

  在文言文的学习后期,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可采取一些活动,让学生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通过个性写作,表演、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这里重点谈下我对话剧表演的看法。

  我们以《鸿门宴》为例,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课文后,可以分组进行表演。组内学生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任务。第一组是负责写剧本,为文言文进行改编,变成话剧,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熟悉话剧的写作,主要在语言和动作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第二组学生作为演员,根据剧本,挑选角色,揣摩人物性格,进行排练。第三组学生是后台人员,负责相关的道具和演员的准备工作。第四组学生是评委,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和执行评价。这样,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到话剧的活动中来,再统一进行表演比赛,由各组的评委学生组成评委团,让学生自编自导,在表演中,学生有自己的演绎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形成评价,这样,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对于以后文言文的阅读也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活动渗透的一些设想和尝试。文言文学习,是学生高中阶段一个很重要也很棘手的内容,如何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希望本人的这些思考和尝试,能有一定的效果。教学相长,通过学生的活动,我们教师可以能得到更多的启发,探究更好的方法,让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改进,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志坚《高中语文活动的实践与启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0卷第2期

  【2】张琳《新课程背景下高语文教学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创新》2009年下旬

  【3】王红芳《浅谈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2011第四期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5】张超高中语文活动教学初探《教育教学专论》

【高中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有效活动的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论文

2.高中文言文“少数多学”方法初探

3.高中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之初探的论文

4.高中文言文教学思路初探论文

5.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现象初探论文

6.高中文言文教学创新初探论文

7.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8.高中文言文教学感触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