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探析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拉康理论解析:青少年热衷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

  在现今的文艺批评场里,文艺学者们运用拉康理论评论文学影视作品的研究众多,究其缘由,源于拉康理论提供了异于传统弗式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其解析作品另有新意、别有韵味。拉康的理论不仅大大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为人们理解主体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性视角,进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拉康理论反观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偏爱,可以看到其内在运作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如同一个网络,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在主体间关系的网络里,我们每个人都被确认为他人符号结构里的一个幻想位置,并被固定在那里。而青少年沉浸于网络文学,看似在逃避他人的符号结构,却很好的结构了自身,并且依旧维持着对大他者的原则主体必须服从的“潜规则”。以玄幻小说扛鼎之作《诛仙》为例,读者粉丝们跟随着主角“张小凡”的视角,从资质平庸的小人物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剧变和多次奇遇的天书点悟,最终成长为亦正亦邪的不凡人物。当粉丝们对所谓“正道”破而后立的新符号系统认同的洗礼完结后,他们在“张小凡”角色上习得的坚韧品性或成功之道仍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真切实践中,面对社会文化认同所挑起的焦虑与无奈。

  二、视角转变:网络文学评介的“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

  近年来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视角仍旧围绕网络文学背后所影射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或者是专注于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发展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却很少关注和挖掘网络文学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已有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文学中的“正能量”进行有效引导。网络文学批评视角的革新,需要从消极视角转变为积极视角,就如同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蜕变,从“问题取向”改变为“资源取向”,关注网络文学给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极大的尊重了民众的平等话语权。网络作者不再畏惧于传统文学刊物发表的高门槛,能够在网络平台自由书写和真实表达;不再拘泥于某种文学体制模式,对自我投射在文学作品里的架空世界畅所欲言。也正是这样的模式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这百花争艳的文学创作中。而网络文学的庞大粉丝们也乐于参与到作品讨论和创作构思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互动交流,既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有效反馈,也是对网络创作者的极大支持与认可。平等自由的文学氛围,本身就是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修复了千万文学青年脚下的作家路。

  其次,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化趋势满足了民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网络文学把身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欲望和焦虑以各种“类型文”的方式塑形。网络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性,也是顺应民众不同心理缺失与审美需求的真实写照,如同形成了一套“全民疗伤机制”。玄幻小说是在满足社会转型期的个人心理归属的匮乏和缓解终极意义探寻的茫然;穿越小说给予了青年男性重新造梦、重走青春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女性青年追求自性独立、抗拒男性霸权的主体意识;耽美小说是传统言情模式在现代社会触礁以后,补偿着青年女性对纯爱情感的执着追寻;甚至玄幻小说中常出现的升级打怪“小白文”,也正在抚慰着中学时期男孩们的内心焦虑,满足着他们对青春热血的匮乏。总之,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主流文化的匮乏。

  撇开网络文学那形形色色“架空世界”的云雾缭绕,洞悉网络文学背后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困境,窥探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心理缺失和社会需求,映入眼帘的是网络文学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着缓解群体社会焦虑、疗愈民众无助内心、珍藏传统文化精华的“正能量”。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少年,放下网络作文

2.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探析论文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建设研究论文

5.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6.ASP技术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论文

7.电商形式下网络营销渠道建立新途径论文

8.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