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统一起来呢?依我看,要抓好四点:
1、虚实结合。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物。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写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用笔较实,而最末一自然段写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用笔就较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写地球的句子,可在学生对地球形象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指导学生读上述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地球被破坏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2、内隐外显。有的文章,深刻含义藏在语句、段落之中,比较隐晦,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如,《麻雀》中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有着深刻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飞下来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落,而不用飞?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
3、形神贯通。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也要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其深层次的形象。
4、反思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说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力气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自读自悟与指导牵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要紧的是实现三个转变:
1、变预设框框为相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三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
⑴交流互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
⑵辩论求真。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其它材料进行辩论。
⑶质疑问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再提交同学讨论、教师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
⑷挑战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3、变传播见解为引发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如:教《丰碑》一文时,不是告诉学生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
三、文本示范与互文参照
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这里简述几种:
1、求证式。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写道: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真是这样吗?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铺垫式。如:读《赤壁之战》前,让学生读一读三国的历史,或《三国演义》中相关的章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比较式。如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可找出现代诗《瀑布》来进行比较阅读。
4、延伸式。如,读了《新型玻璃》,学生了解了部分新型玻璃,还有哪些呢?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5、运用式。如,读了《我们家的猫》,学会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由选择课外读物来阅读。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课文中学点议论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6.知足中快乐议论文
8.我为同学点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