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开学第一课

时间:2021-08-31

  又到了开学季,开学第一课,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开学第一课看重的是一个礼字。新入学的学生要祭拜育人先贤孔子,以及进行开笔礼。相比中国古代,如今国内普遍的开学第一课,已显得务实得多。

  时代需要怎样的第一课?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应该是怎样的,我们需要怎样的开学第一课?与此相关的是,目前我们对开学第一课的重视程度如何?欢迎通过@广州日报官方微博提出您的见解,给出您的答案。

  记者徐静 实习生吴才林

  上世纪60年代

  讲述者:杨先生 入学:1962年

  小学一年级 学费几元钱

  杨先生1962年读小学。对他来说,这就像是个快乐的节日,他穿上崭新的衣服,背着小书包,书包中的铅笔盒里装着两支铅笔,仅仅有两支铅笔。

  开学当天,他们先是在操场集中后,就被老师领回到课室中坐下来,然后就像讲故事一样讲注意事项:弄脏手要及时洗手,要听老师的话,同学间要互相帮助。最开始应该是德育,第二天才开始正式上课。

  那时课本是由学校统一发放,但没有教辅材料,学费后还有书杂费,作业本要自己掏钱,都不贵,一个学期几元钱。

  上世纪70年代

  讲述者:张先生 入学:1973年

  斜挎绿书包 独自走回家

  秀丽二路小学是张先生的母校,这所学校现在已不存在了。开学当天,张先生步行来到学校,他家与学校相距不远,步行仅需5分钟。很高兴,家里还煮了个红鸡蛋,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去的,心情确实很激动。

  那一年,张先生拿到的教材只有语文和数学,学习英语已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事情了。在当时,代表先进的是红小兵,红小兵们都戴着红领巾。

  秀丽二路小学面积不大,一个年级三四个班,一个班20多个学生。那时,学生们放学都是自己结伴回家,不用家长接送。回家时,他们单肩斜挎的绿色军用包在屁股后面一晃一晃的。

  上世纪80年代

  讲述者:徐先生 入学:1988年

  年纪不达标 静坐求上学

  那时规定8岁读书,徐先生因为生日在11月,被算为7岁,开学第一天报到时被赶了出来。接下来几天,他跟着爸爸连续到学校办公室中静坐,希望获得读书的机会,最后竟然成功了。因此,徐先生的开学第一课发生在同班同学开学的第四天。

  那一天,他拿着母亲用布缝制的红色小书包,装着几个作业本,到达教室时,受到班上同学的欢迎。但拿到教材已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

  出于对书本的爱护,他还请长辈为两本书打上牛皮纸封皮,并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姓名。

  上世纪90年代

  讲述者:吴先生 入学:1997年

  没有开学礼 妈妈陪上课

  吴先生上学前才搬来广州,对入学那天的情形,已经印象模糊。只记得妈妈为他准备了印有卡通《龙珠》人物的书包,还给了他一笔巨款1元钱。由于太害怕,他到了学校之后没有让妈妈走,而是让妈妈坐在教室外的树下,陪着自己上课。

  吴先生说,记忆中的开学第一课,没有隆重的典礼,也没有校长阔阔而谈,全班人坐在教室里,听班主任介绍科目。随后,班主任便让大家进行自我介绍。当时吴先生操着一口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的语言,引来了不少小孩的嘲笑。他坦言,开学第一课带给自己的,便是学好当地语言的强烈愿望。

  2000年代

  讲述者:黄小姐 入学:2005年

  开学第一课 学用压岁钱

  越到后来,学校对开学教育越重视,最明显的是开学典礼有了许多创新。在天河区一所小学入学的黄小姐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后第一课讲的是如何使用压岁钱。

  课程一结束,黄小姐就将自己几百元的压岁钱存入银行,设立了一个账户,后来这些钱在买自己喜欢的图书时派上了大用场;另外一部分钱她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买文具。

【关于那些年我们的开学第一课】相关文章:

1.那些年我们的说说

2.那些年教过我们的老师随笔

3.那些年,我们的母校时光作文

4.那些年感动我们的台词

5.那些年我们的青春优秀初三作文

6.那些年我们的时光优秀作文

7.那些我们的记忆随笔

8.那些感动着我们的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