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对数学的应用论文共(2)

时间:2021-08-31

2“五步式讨论”的'优缺点

  “五步式讨论”用于较抽象的理论内容,能让学生更形象、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时注意思路的扩展,在不断的扩展中不断进步,让艰涩变得易懂,让抽象变得规律,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基础理论够用、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国内课堂教学中一般受课堂人数、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不算很多,比较系统的研究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构起来。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摸索和改进,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这种教学方法。因为课时有限,所以不能在更多的理论内容上进行,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大范围开展;为了达到好的讨论效果,目前我们只在小班额的班级开展了“五步式讨论”,人数的增多必然为讨论的有效开展增加极大的难度。所以,如何在课时有限,人数增多的情况下顺利开展讨论,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要方向。有人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有,我说,学生的能力就像墙边的藤蔓,给他支撑,他就可以无限延伸,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这种特殊的讨论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强大的支撑,让他们以此为阶梯,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三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一)在数学教学中设置情境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是突兀的、无根据和无前提的,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和必然性。首先需要教师巧妙设置情境。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时,可以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观察,“这里有很多直线,也有一些平面,谁可以列举一下呢?”教师先让学生指出有代表性的几条边:门的立棱以及横边,门面、墙面等几个面,开关门时,横边和立棱相对应墙面的位置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这个角度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提出相应的问题创设情境。2。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跟教学内容高度一致,不可生拉硬拽。自然而贴切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情境中的问题理解深刻,并产生急于解决的迫切心理。同时,理想的情境,更便于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使其思维更活跃。

(二)深入思考,在情境中提炼问题

  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情境很容易引导大家提出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来,但问题的提出要有艺术性,不能使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让他们感到乏味,要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1。数学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做到新颖而独特。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各种新鲜而奇妙的问题会不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努力认识这些未知领域,积极开拓思维,设法解决问题。2。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问题是依据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需要而设置的,而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对知识进行由易到难的剖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不同的问题得到解决。3。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多教师都侧重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符合教学内容、有代表性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的多。在高中阶段,由于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好奇心有所减弱,而且担心自己表达不准确或见解不被认可而有所顾虑,提出问题的意愿降低,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浅显、简单的问题,表达错误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容忍和适当的评价,进一步激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也促使其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大胆假设,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联系,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把握其思维方向和探索途径,帮助他们完善思维过程,鼓励其大胆的提出假设,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综上所述,任务教学法以问题为引线,以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和潜能为手段,让学生为主动参与教学,最终实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符合当今的教育改革理念。尤其当今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师创设课堂情境提供了极大方便,为提出问题创造了条件,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的策略

第一,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问题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设置问题和教学情境时,要把握好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找准切入点,最大程度上做到所设置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例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知识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教材的主要内容,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在奥运会铁人三项的游泳项目比赛中,运动员要横跨某个区域到达对岸,某个运动员在静水中的游行速度是五千米每小时,比赛中水流速度是四千米每小时,向学生提问,假如运动员想要径直地游到对岸,那么他实际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游行的速度又是多少?若要使游行的距离最短,垂直到达对岸,那么运动员该朝着哪个方向出发?在游行中他的实际速度是多少?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教材中的平面向量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对知识能够有形象具体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