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展示馆空间设计探析的论文
一、非遗展示馆特征分析
1.非遗与遗的区别
“非物质”注重无形化的体现,包含人的互动性参与和技能展示,是看与被看的关系。“遗”体现的是物质化、形象化、概念化展示方式,有形产物作为最主要的传导媒介。前者是一种活态技能,后者是一种物质本身。虽然两者在体验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视觉手段表现空间组织,但非遗展示馆更强调项目活动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过程。杭州工艺美术馆从展示方式上体现展示项目与参观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工艺产品零距离展示,参观者参与体验手工项目的制作,表现非遗开放的保护方式。综合上述,用“遗”的设计手段去设计“非遗”展示馆,不能完全表达“非遗”的本质性内涵。如何去实现与突破非遗展示馆开放性展示空间,是设计师们在处理设计中的重要命题。
2.非遗空间特征
非遗展示馆呈现的是开放性空间,空间围合形式不一定局限于刚性边界。开放性体现在对空间限定的包容与退让,和外界环境时刻保持着交互关系并相互转换成为各自空间中的一部分。展示场地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开放空间的灵活性无时无刻促进参观者与展示之间的不断交集。色彩明亮的活动设施在玻璃透明性下有意识的去吸引儿童进入活动室里参与娱乐活动,使儿童与活动设施成为空间中重要表现要素。通过玻璃的透明性把互动状态传递到外部空间,使此空间与彼空间紧密联系,成为不断发展的认知。开放与互动是非遗展示的常态,应当保持“寓教于乐”形式来维持非遗“活”的特性。
3.边界包容性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曾提出过边界效应原理,树丛、海滩、森林、林中等边缘地带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1。城市环境中的建筑入口、柱廊、门廊、树木、街灯、广告牌边上都是良好的庇护所,是因为这些边界处有开阔的视野还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互相渗透性。非遗展示本身也带有包容性的特征,把这种包容性同步到展示馆设计中去,将非遗展示上体现的包容性与展示馆设计体现的包容性相融合,使非遗更真实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4.非遗的历史文脉
历史性体现在空间氛围与建筑表皮上,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规划设计,非遗都属于社会发展中历史性表现。重点在建筑外墙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砖大多都是明朝和清朝时候烧制的,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具象体质感与边界肌理美感,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的融入在一起,不仅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又传播了历史信息。文化的独特性是非遗内在体现。文化性的彰显是其空间内在要求与外在要求的统一,更是时代所赋于的历史使命。从历史、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融入到非遗馆的躯体中,使文化与文化空间真正成为相辅相含的统一体,同时映现出非遗馆设计的文化观、历史观及人性化态度2。非遗展示馆是历史的寄存室,甚至在乡村那些不起眼的老房子、保存完好的旧公社、祠堂和布满历史痕迹的墙面都可以作为非遗展示的一部分于情于理的展示出来。非遗也含有物质载体,创新利用自然地域材料、制作工具、手工产品等,为体现地域文化性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柔性设计语言
1.边界语言模糊性
模糊性是指事物的边界不清楚,即在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3。廊道的形式,街道与廊之间的界面是由柱子组成产生了灰空间。柱子是廊道的边界语言,而这种界面是不完整、是模糊的,廊道空间既不是室内空间,又非室外空间,形成了室内外相互渗透的过渡空间。非遗展示馆边界形式要体现模糊性,使空间的过渡区域丰富化,避免强迫性的过渡,再运用对比、穿插等手法灵活组织空间关系。
2.自然环境的引入
建筑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离开实体空间的虚空间是没有意义的,相反,没有虚空间的衬托,实空间也就不存在,建筑与环境也可成为一整体。单从“自然环境”字面上理解,它是原生态,真实存在的反映。如果把非遗展示馆与大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就是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新型保护方式且与非遗状态相匹配4。甚至大自然就是非遗展示馆,让非遗馆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提供柔性的展示条件,使参观者感受原始的遗存。
3.材质多义性运用
材料是表现多义性的重要介质,除了地域差异的影响与运用手段的不同,经过白昼黑夜交替、自然光照变化、一年四季、人的运动联系后,最终形成多义性的界面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透明性材料(如玻璃)的运用成为设计师喜爱和惯用的界面语言。例如密斯凡德罗的设计善于运用透明性玻璃幕墙做建筑边界或划分室内空间格局,产生灵活多变的流动性空间。之后,为了继续探索透明的表现方式,转而关注那些介于透明与半透明之间的视觉效果。同样的材料运用虚与实的设计手法形成半透明界面能关注到彼此空间所呈现模糊事物。除此之外还可以透过半透明材料的层叠,如孔板、编织网或磨砂等,外部空间环境如同被分解重构,效果是耐人寻味的。例如隈研吾的作品“竹屋”,用竹子以有序排列的形式表现了韵律和节奏,产生连续运动的半透明界面。非遗展示馆界面的多义性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参与兴趣。以地域性特点为依据,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非遗展示馆在构筑展馆时所用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材料的选择应该就地取材,使用丰富的自然材料和地方传统工艺手段加工,降低成本和造价,增加亲切感5。运用不同的形式语言,促使参观者在心理上产生多种理解。如白茶农村非遗展示馆、竹文化农村展示馆都是属于自然生态类,展示馆设计以自然生态材料为主。除此之外,一些非遗手工技艺展示馆和工艺美术馆可以充分利用产品制作材料作为展馆的装饰,丰富形式上表现,明确展示馆主体性。
4.“寓教于乐”状态营造
“寓教于乐”状态就是要组织活动,要动静结合,通常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和变化,更多的是娱乐性体验。从一般意义上的三维感官提升为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多元化感官体验,经过互动体验所得到的乐趣是参观者所追求的。例如中医文化是非遗项目的一种,除了以图片,实物解说方式之外,展馆内扑鼻的中药味也是一种嗅觉展示方式。博物馆展示中参观者与展示物的互动状态是以静态方式存在,互动效果不明显,很难得到参观者的反馈信息。非遗展示馆除保存资料之外,还有展演和展示内容,是静动相综合性的历史回顾,需要开放的与外界交流互动来给予它生命的延续。“这一词中除了有展示的意思之外还有演示的作用,人们不只是局限于参观者的身份,也可以作为参与者互动其中。“寓教于乐”是带有主观能动性在其中,通过体验把自身与周边环境相关联,促使参观者对展示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思考。
5.灵活的空间处理
临变、临展、流动是非遗展示馆空间设计需要注重考虑的具体方式。借用柔性边界物自由创造不固定空间来提供演艺区域,甚至边界限定物可有可无。桐乡市的非遗展示馆把戏台搬进展馆内,定期组织现场表演活动和观众体验环节来拉近非遗展示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观看区域不需要明确界限,经过人群自然聚集、包围、环绕、容纳、变化、移动后形成一块即可永久保留又可临变空间。与此同时,零距离展示也是非遗展示馆设计需要注重考虑的方式,柔性设计使参观者能更细致的欣赏展示物,观察技艺展示,通过互动来换取人性化体验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热体现出我们对于传统与文化的弘扬热情,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正确理解“非遗”的本质内涵,对于充分表现“非遗”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开放、相融、灵变、参与性等多重柔性设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恰当地反映“非遗”特征。这为“非遗”的传承创造出合适、合理的展示环境。
【关于非遗展示馆空间设计探析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