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研究的论文参考(6)

时间:2021-08-31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教育阶段。虽然我们并不缺乏中考满分的作文,但是却并非由语文课堂作文教学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天赋获得的成绩。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几个“社会精英”,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进入社会准备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标准。

  显然,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作文课堂作文教学及训练。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初中阶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写作知识系列、训练内容、训练方式,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及写作训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内涵界定

㈠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自有其“独当其任的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语文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由学习到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正确理解祖国语言出发,学会阅读;从正确运用语言出发,学会写作;直到“一个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才算是在素质教育中“尽了分内的责任”。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能力是知识、智力、技能和情感四位一体的“合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走上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写作,人类已进入真正的“写作时代”。

  美国拥有著名的文学大师,也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这并不是美国教育界人士引以为自豪的。最令他们自豪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普遍提高了全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认识到,通过作文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他们把有无作文的技能,看成是学生能不能有信心地进入今天的世界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普遍认识到,作文能力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沟通能力和生存能力,是一种需要。对他们而言,作文不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而是他们喜爱、有兴趣、有心理需要的能力训练。所以,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和改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日本母语教学中,作文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他们有关国家课程的重要文件中,他们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本新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把教学的内容分为“表达”和“理解”,而且把“表达”放在“理解”的前面。学校还开设有专门的“国语表达”选修课。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必须从熟悉的生活出发,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作文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理念。

  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在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就必须找到一个抓手,引导学生在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究构建有用的写作知识,并运用这一知识去进行表达,在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

㈡课题内涵界定

  新课程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的声音越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开发出来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主题”为线索编选一些相关的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连带也是以“主题”为线索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及综合性实践能力。但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如此安排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内容、策略、模式,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背景”,是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在新课改的实施形势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状况,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有效:所谓“有效”,并非“无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即可以检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定有一得甚至多种收获。要做到“有效”,就必须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果才能明显。

  作文教学:有别于阅读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是关注如何训练初中学生形成作文写作基本能力的教学。

  课堂教学:有别于学生课外的自主的练笔形式的写作,有别于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的自发式的写作;“课堂教学”是由老师主导的,内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教与学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空间(一间教室)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着力解决“放羊式”的初中作文训练的随意性、不可预期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