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论文

时间:2021-08-31

  美术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以心理活动为入手点,去感知和体会作者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更能够让人们发现作品的美,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有效提升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一、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

  (一)美术心理学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内在灵魂

  美术作品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特别是有些著名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赞美和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美术作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作品表达出来的对人生、对理想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是作者让这些作品有了灵魂。人们可以通过美术心理学,来更好地感知这些作品的色彩、图像等,并对其隐含的情感和作者赋予的灵魂进行解读,真正实现了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美术心理学能够激发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

  美术作品的创作,必然是融合了作者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感,而灵感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感知。通过作者对日常生活中人和事的观察,展开联想,找到与之相似的物品,产生契合,从而形成了一幅幅美术作品。所以,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只有以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和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情感。

  (三)美术心理学能够以欣赏者自身感受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对自身审美经验和感知能力的运用,而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感悟,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之间形成的物我两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欣赏的时候,要站在自身心理感受的角度上进行赏析,要学会发现美。当然,不可置否的是,虽然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和欣赏者看到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都有着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是他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所以,欣赏者在欣赏时,一定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以自身的心理感受去切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不管怎么说,美术欣赏作为一个个体的精神活动,为了更好地感知作品中蕴涵的精神和情感,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冷静,细致地观察和揣摩作品,感知作品的艺术本质,并尽可能地和作者那时候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简言之,就是要求欣赏者将自己彻底融入到作品中去体会和感受。比如《荷花水鸟图》,作者采用了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以高度概括和删繁就简的方式,描绘了一朵残荷,以及一只立于危石之上蜷缩着身体的水鸟。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画家的那种冷漠和孤傲的性格。再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生,又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王国后裔对清朝统治者的那种抗议,背后隐含的那种痛苦之情,从而当时创作的心境便一目了然了。

  二、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助于学生揣摩作者心理

  美术欣赏自然强调的是欣赏,所以学生要想真正地感受和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从其心理活动入手,感知作者的内心,实现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般而言,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一时的灵感和冲动,具有即时性。这种一瞬灵感下产生的作品,往往都比较抽象画,在颜色上面通常会给人很强的冲突性,从而学生很容易在一瞬间忽略了其原来的样子。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美术心理学,恰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事迹、作者的性格特征等,以此为入手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仅如此,通过美术心理学的应用,学生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二)帮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社会因素

  美术作品实际上也是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现象的折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情感表达。比如作品《呐喊》,通过作品中的中间人物,学生会联想到那些恐怖的事情,从而不难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的那种恐惧、不安和挣扎。事实上,美术作品本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学生在欣赏时,可以结合作品中作者所使用的色调和线条的柔韧度等,感知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并追寻着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求作者的情感。另外,必须要明白,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社会现象的表达。比如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的内容展现出来的是南唐宰相韩熙载晚上的奢华生活。可以通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知道那时候正是南唐国势日趋衰落,无法抵御北宋的抗衡,而此时,任命韩熙载作为宰相,其目的是想要挽救南唐的命运。但是,这时候的韩熙载,实际上已经对国家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期待了,但是又不忍心看着国家灭亡,却又无能为力的那种复杂心理。所以,他只能通过这种奢靡的生活来麻痹自己,让自己内心不那么痛苦。作者之所以创作这幅作品,就是结合了韩熙载的这种内心矛盾而来的,在作品中,把他的那种生不逢时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了韩熙载有苦不能说的痛苦心理。

  三、应用美术心理学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对策

  (一)深入作者内心感知作品

  学生要想真正感知作品蕴含的内涵,就一定要对作者当时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时候,不能够仅凭视觉感受来体会,而是需要对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进行把握,从而探寻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任何的心理波动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被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所导致的,而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波动,就会朝着一种减少这种不愉快心理的方向去表达,这便是作者对这种心理波动进行情感抒发的最直接表达。而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对作者这种心理探寻的过程,会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作品中的内涵,以及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方式,对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作品《格尔尼卡》,通过画面中疯狂暴躁的公牛,被攻击受伤的马,忽明忽暗的灯光,痛哭流涕的妇人以及士兵手持断剑倒在地上却仍然手持鲜花等,不难体会出作者对战争的无比痛恨之情。而这幅作品也淋漓尽致地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士兵的那个画面,又让人们体会到人民对战争的.那种抗议,以及坚信战争必胜的决心。

  (二)了解作者社会背景把握作者意图

  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

  文景观的表达,它们是在作者的不断感悟和体会中产生的。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促使其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这存在一个前提,即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学生感同身受,才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引作用,引导学生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去更好地体会和感知,从而明确其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情感、作者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些作品,并读懂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在美术心理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美术活动能够让欣赏者产生一种沉迷歌声般的情感体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除了可以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人文景观有一个了解和把握之外,学生也能够从作品的线条、作者的构图、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韵律感、作者使用色彩的冲击力以及作者心理描绘等学到技巧,让学生在看到作品时就能够看到其中的时代感,体会到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力。

  比如作品《清明上河图》,从画面上人物的穿着打扮、房屋屋檐的青瓦、浅舟篷船以及买卖摊位等,知道北宋时期的经济条件以及人文背景等,从而体会出北宋城市的那种繁荣。

  (三)放空思绪融入绘画作品

  美术欣赏不单单只是精神上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个体欣赏者和作者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欣赏同一件美术作品时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结合自身美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观点,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并感知其中的内涵和表达的精神,这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美术欣赏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尽可能地放空思绪,融入到作品中,尽情地去体会画面的内涵,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价值,这对于学生文化内涵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美术作品的欣赏并非是创作者的凭空想象,而应该是作者基于某种背景下,自己心理和思想上的一种表达。因而在美术欣赏中,不能仅凭视觉来感知作品,而是要发现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而美术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感知作品中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情感、内涵,让人们沿着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寻作品中蕴含的各种信息,感知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和体会,实现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因此将美术心理学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探讨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1.工艺美术欣赏论文

2.美术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在初中课外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论文

3.美术欣赏 课件

4.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5.美术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6.美术教学的效率探讨的论文

7.教育论文: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8.美术欣赏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