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成因;身体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心理状态成因的分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当前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1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1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等客观因素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1.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景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了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1.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1.5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1.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得不到保障,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多余的保护和帮助。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的失败动作等。

  2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2.1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2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2.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语言的激励和其他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可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放松,在精神上、机能上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除了运用语言刺激外,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完成动作好的学生的动作并进行激励型讲解,通过与完成动作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较鼓励,使学生自我比较。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2.4克服外界环境干扰

  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力也很强,但往往出现动作“走样”。据观察,这个阶段是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够比较顺利的、连贯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这时只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或看了其他学生做了失败动作,他们会出现动作过程不清,动作要领模糊,身体各部位控制失调,进而多余的动作或错误的动作出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反复强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感性上的进一步理解。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明确动作要领,促进分化抑制,使动作日趋准确。

  2.5针对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学

  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运动能力和智力外,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其中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对于粘液质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消除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的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激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的练习动作等习惯。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景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教师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站在同学面前做错误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便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例如,运动中腹痛,韧带扭伤等的防治,投篮的弧线与出手的角度等问题。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调控机制论文

2.撑竿跳高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方法论文

3.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

4.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5.浅谈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6.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论文

7.心理障碍消除论文范本

8.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