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模式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理念滞后

  经验和量化模式还在传统的高职教师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一般性的经验管理模式,高职教育的行政领导往往是依据自己的传统经验对老师进行约束和管理,结构管理体系不完善,更有些职能部门往往只是充当上传下令的角色,工作相对比较被动,不能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经验管理方式在现代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决策的不规范性,很多学校的决策往往凭借相关领导的主管臆断,因而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管理的效率也相对低下。量化教育虽然从经验管理成功转化为制度化标准管理,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但是由于整个管理体系太过于死板单一,因而成为教师个性多样化发展的绊脚石,淡化了教育管理的特异性功能。部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职能部门相对重视人事的宣传和管理,错误的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关键在于资金的高投人。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出路在于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意识。

  (二)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流行的管理制度显得过于刚性化,单纯的强调“人才单位所有”的低层次意识,由于受到岗位的特殊性,编制的单一性,人才的短缺性等因素的影响,刚性的很多制度的作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因此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的错误理念,树立新的管理模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点。积极开拓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比如建立人事暂时代理制度。同时,在高等院校内积极推行新的聘用制度。促使教师人员结构的科学转型。

  (三)缺乏奖励,管理制度僵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把奖金的多少作为奖励的主要标尺,但是还是存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滞后,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对教师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关注,把教师群体任务是“享有经济利益的群合体”,没有切实关心到每个教师的真正价值所在。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单纯的将工作业绩和收人水平直接挂钩,然而对工作业绩的质量好坏,分配的基本原则缺乏科学的定位。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着手于分配制度的优化改革,但是平均主义在现实的分配中还是显得司空见惯,尤其是薪水的刚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一些平均主义思想仍然在某些思想领域根深蒂固。缺乏科学的竞争体质。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立岗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统筹安排,从而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岗位上行使工作义务,这样不会出现太多的低聘或者待聘人员,缺乏整体的竞争压力。

  (四)重使用,轻培养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模式,还是单纯的强调用人,而忽略了育人的根本目的。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先期人事改革体系中都会存在这种劣迹。学校虽然在用人的问题上没有少下工夫,但是在育人的根本问题上,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人为本模式

  (一)三个创新

  1.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观念

  什么是高职院校现代人事管理的核心?其中包括坚持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来满足他们的各种人性化需求,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怎样才能充分凸显现代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人性化思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切实感知到人才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尽早出台一些有助于人性多元化发展的各种人事政策,正确的认识至口学术和行政管理的依存互助性,倡导学术权力的先进理念。

  2.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教职工薪金考核标准,人员分配制度,高等院校用人制度,人才资源的优化培训制度,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

  3.提高人事管理者的自身素养

  着重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水平,要重点引进一批富有创新型思想,夯实的现代信息知识贮备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打破被动的人才管理局面,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坚持人才的优化利用;在业务的合理安排上坚持将培训和业务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o]

  (二)“四个坚持”

  1.坚持以教师为本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充分发展。聘任制在编制调整,岗位定性以及责任定性的基础上,采取社会公开招标,双向优化选择,公平竞争等多种程序进行优化招标竞聘,以合同的方式规定用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制度较过去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中坚持人的基本价值,对高等院校的优化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有助于给教师构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既能及时的看到问题所在,又能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4]。因此,更可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也可以有助于学校的长期深层次发展。

  3.坚持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单纯从人才结构上观察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问题,一个学科的队伍建设组成必须是梯队发展的。因为从资源优化配置上来看可以做到人尽其用。从空间发展上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促进人才链的和谐发展。从时间上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做到教师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不至于出现教师人才队伍的断层局面。只有通过传统的新老更替发展和破格选拔优化结合,才能促成教师队伍的欣欣向荣。

  4.坚持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开拓视野,坚持人的多样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教师队伍的长期发展性评论,坚持教师队伍的.阶梯式发展建设,坚持教师队伍培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再次优化,真正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且给予长期有效的制度支撑,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

  (三)“五个转变”

  1.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本质在于对教师群体中每个人进行象征性的身份验证,通过个体一段时间内的作为进行象征性的评价,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陈旧管理模式,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怎样把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积极转化,关键在于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重视教师的内涵和价值,着重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

  2.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人才在竞争中得到充分的适应和发展才能适应竞争理论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竞争模式,岗位管理可谓是其中的产物之一。过去的身份管理单纯强调身份验证,而忽视了人才具备的内涵和水准,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优化设岗,则有助于人尽其才,让每个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一次评为教授以后则可以是终身享受教授的各项福利,而其后无论是教学质量如何,科研能力如何都不会对此构成任何不良影响,不会存在竞争的问题。而岗位管理则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先期设岗,后期聘人,这样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能力进行量才使用,有能力即可上岗,也可以享受到对应的薪水,在经历一段时期后再聘,这样就会给在岗者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敢有任何懈怠。

  3.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需要每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绩效水平做到高度的统一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职务要和实际工作能力直接挂钩,职称需要根据教学、科研水平相适应,不能让其终身享有。管理者也应该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在岗则能享受相应的待遇,不在岗则不可以享有相应的待遇。

  4.平均主义向差异分配的转变

  在收人分配比例上形成差异性是高职院校能否留住人才的关节所在。不同岗位应该享受的具体薪水应该有所不同。而且岗位间的收人比例需要相应的加大,设置多种奖励模式,对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大的奖励,当然,这种分配制度的差异性需要与全员招聘制度相结合。

  5.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些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一旦转化为教师内在的动力,可以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价值,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建设需要把核心文化充分整合到管理实际中去,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用核心文化指导制度改革,用制度管理去履行核心文化,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促进人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建设的蒸蒸日上。

  三、结论

  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部门针对本部门的实际管理情况,切实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观念、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人事管理者的自身素养。在教师发展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坚持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及坚持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人事管理部门还要切实做到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平均主义向差异分配的转变以及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1.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构筑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论文

3.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4.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论文

5.生产运营管理模式论文

6.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7.工程管理模式的论文

8.以人为本的环境科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