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已被公认为是运动的基本能力。而“运动中平衡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失去平衡的瞬间再次找到另一种平衡,以保障运动中的自我安全,体现出的是自我保护的能力。本文采用录像捕捉法,对不同运动项目专业运动员在失去平衡的落地缓冲动作进行捕捉,并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与构建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基础教学内容的思路,旨在为学校体育内容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北京市提出了“高参小”课题的研究,表明北京市教委对小学体育课基础教学内容的构成问题,已引起重视。体操作为“运动之父”,如何完成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基础教学内容的构建使命,是体操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从目前“高参小”中体操内容现阶段的实验看,依然遵循着以竞技体操项目为逻辑起点的研究,如一年级为垫上、蹦床、跑跳、单杠、双杠辅助、平衡木,二年级为垫上、蹦床、跑跳、单杠、双杠、平衡木。这一现状,一方面在内容的构成上未能体现出“运动之父”之使命;另一方面,避免不了多年无法解决的“器械与场地”和“人与器械数量”的矛盾,如果教学中解决不了这两个矛盾,那么,可以预见这种思路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改变思维模式,建立新的理念,如同在小学低年级学好拼音为语文的学习打好基础一样,构建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中的“拼音”,是值得探的理论课题。从最前沿解决机器人运动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已被公认为是运动的基本能力。 “运动中平衡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运动中失去平衡的瞬间再次找到另一种平衡,以保障运动中的自我安全,体现出的是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各运动项目共同要求的基础能力,也是“运动之父”之使命。借鉴《文字改革方案》的思路,以培养学生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为目标,构建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基础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内容优化研究中应给予重视的问题。
1、平衡能力研究现状分
人体的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感受器等机能能力的综合反映,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静力和动力姿势的能力。用关键词 “平衡能力”,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搜索,结果有 2,183 条,可见对于平衡能力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随后用关键词“青少年平衡能力”进行搜索,在结果中有 12 篇。与运动相关的平衡能力的研究有 10 篇:1 篇是中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的研究,9 篇是运动与运动平衡能力关系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是,对运动内容有选择性的练习能够提高运动平衡能力。
人体失去平衡后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针对这种现象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的相关研究,目前还稀为见到。本文从人体失去平衡所表现出的现象入手,试图从专业运动员在运动中失去平衡进行自我保护的案例中,寻求解决平衡能力的方案,旨在为教育部门提供一种,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中,基础练习内容选择的新思路。
2、平衡能力的主要功能分析
身体构造,是人类在不断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进化而形成,因而人的这种身体构造,最易于保持直立或行走中的平衡。但要在这个构造中保持平衡,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构造,还需要一种能力——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有 2 个功能:第一保持人体的静态平衡;第二保持人体的动态平衡。由于人体在直立和移动以及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会有失去平衡的.现象,伤害事故往往就在失去平衡的瞬间发生。
人体失去平衡时,采用什么“措施”来再次找到另一种平衡,以保障运动中的自我安全,是本研究的重点。这个“措施”就是减少伤害事故的保障。下面我们来讨论,跌倒造成伤害事故的现象:第一,从高处向下落下。最安全的落地姿势是:脚尖向前,通过前脚掌、脚腕、膝关节、髋关节、脊椎骨依次缓冲。但多数情况下由于重心的问题我们不能获得依次缓冲的姿势,因此失去重心跌倒,依次缓冲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太大的冲击力,如果某一部位的落地冲击力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那么受伤就必然产生了。
第二,主动失去重心。其落地后身体接触地面的部位多种多样,同样还是会遇到一个问题,即身体某一个位置接触地面后,如何释放多余的冲击地面的能量,而不造成伤害事故的问题。对体育运动中跌倒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体育运动中有些项目中的某些动作,就是专门教授失去重心后跌倒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运动员做出相应的动作,来释放身体某一部位过大的冲量,从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平衡能力的功能价值在于:当你在运动中失去平衡的瞬间,能让再次找到另一种平衡,以保障运动中的自我安全。
3、对专业运动员失去平衡后的动作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将,运动员的一切运动都是在完成身体重心的移动。换句话说,优秀的运动员都应该是控制自身重心的高手。研究运动员失去平衡时本能的无意中完成的动作,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失去平衡时的正确自我保护的动作。同样,研究运动员主动跌倒动作,也能为我们失却平衡时进行正确自我保护动作的运用提供借鉴。
3.1、垂直下落缓冲案例分析
垂直落地缓冲,应该是人类落地时最本能的反应动作。但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对学生进行空中姿势的要求。例如,“挺身跳”,要求学生在空中完成脚尖、膝关节绷直,挺身的姿势,当学生完成空中姿势时,往往落地就不弯曲膝关节,也就是我们说的不会做缓冲动作。可见,当人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时,会抑制人的本能反应。因此,应该专门研究设计垂直落地的动作,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在小学校低年级中进行教学。
3.2、旋转失去平衡的落地缓冲案例分析
旋转失去重心的特点是,当人在进行转体动作时,重心会在转体过程中,逐渐失去转体轴,即转体轴倾斜,使得人体失去重心而跌倒。当人体在旋转过程中失去重心时,人还可以凭借着惯性继续旋转。那么旋转至什么位置最有利于人的缓冲呢?显然是正面。因为在正面,我们可通过各个关节的弯曲达到缓冲目的。图 1 ②显示运动员已经明显地向左失去重心。运动员的做法是:凭借最后失去重心的一瞬间,右脚努力向前迈步使自己的体位成为缓冲的最佳姿势。从图1③中,我们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双手动作,两手手指向前撑地,通过肘关节继续缓冲,使身体的冲击力通过各关节的弯曲得到释放。
3.3、失去平衡后采用后滚翻进行缓冲的案例分析
跳马空翻落地后,运动员失去重心的瞬间进行自我保护的下意识的动作。运动员跳马空翻落地向后失去重心,向后退步的瞬间。运动员采用屈膝、臀部坐地、梗头收腹动作,顺着惯性继续向后,用身体背部依次着地,做后滚翻,通过臀部,过渡到背部、头部,将向后的冲击力释放,安全站立。如果说,颈前部的肌肉放松,头向后摔,那么向后的冲击力就会转嫁到头部,那么头部受伤就在所难免了。
3.4、失去平衡后采用侧滚翻进行缓冲的案例分析
当运动员的落地时重心靠后了,她用降低重心的办法将重心前移,由于用力过大,身体完全向前冲出,此时运动员本能的反应是右脚前移,左臂弯曲,通过肘关节过渡到左侧臀部,顺势向左滚动。此时头部和腹部同样保持收缩状态,身体顺势翻正,完成了一次自我保护的动作。
3.5、高处落下失去平衡后采用“屁股蹲”缓冲的案例分析
高处落下做屁股蹲,是最常见的自我保护动作,也是人们本能的反应动作。运动员手臂撑地用的是正撑,即双手手指尖向前的撑地方法。不正确的撑手姿势,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当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灌输正确的撑地动作方法,那么在应急状态中,做出正确的反应的概率就会很大。
4、从运动员失去平衡所做的应急反应中获得的启示
4.1、让专业技能服务于大众
运动员失去重心后,所做的主动或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技能。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应不断研究能移植到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内容,让专业技能、技术普惠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学生。
4.2、研究体育项目中运动员失去平衡的动作
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我们只能从互联网上发表的视频中寻找一些视频进行案例分析,这一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组建一个团队,对运动员落地缓冲动作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中找到有代表性的缓冲动作,作为下一步实验分析的逻辑起点。
4.3、对所选择的缓冲动作进行冲击力实验
对所选择出来的缓冲动作,进行专门设计成为一个专门动作,聘请专业运动员进行动作试验,再在部分小学校中的进行试验,最后构建起一套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向全国推广。
【关于运动平衡能力的相关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平衡议论文
4.关于电力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