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内驱力,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利用情感激励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事务管理,对情感产生的作用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在掌握情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激励;教育管理
高校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色,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行为,消极的情感则会能阻碍人的行为。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如果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他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愉悦,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兴趣、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颓废心理。可见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关怀,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情感激励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一、情感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所有内心渴望得到的条件,希望、愿望都能够对人产生激励……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状态。学者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则将激励定义为:其本质是一种倾向,促使人能向某个目标去努力。所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刺激,帮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向着某一目的不断努力、前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种。作为精神激励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情感激励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手段。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客体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积累心理能量。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以尊重、关心为前提,通过语言的鼓励、情绪的感化、环境的渲染,去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要通过真诚的语言,学会用典型事例,适时的表扬、鼓励、陪伴、慰藉学生,促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理解、感激之情,进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信任感,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感激励运用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客观上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尤其明显的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他们从小一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却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索取多于付出,得到多于回报,他们思想标新立异,观念开放自由,感恩回报意识较弱。这种客观实际表明,高校需要通过情感激励帮助学生珍视情感、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主观上需要情感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大学生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此时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便上升到主要地位,社交需要是指人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交往可以建立一定的友谊,这样的关系可以让人获得归属感,最终能被某个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所接纳。尊重需要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尊并为人们所尊重,他们希望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能够被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这三种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足。而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需要方面得到一定满足。情感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情感激励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正面情感不仅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催化剂,还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团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由此产生,有助于形成积极互助友爱的集体,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为前提,认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见,情感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要有效加以利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三、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
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人的爱,学生需要教育者的爱。教育者想要运用好情感激励,更应该以爱为基础,一句主动的问候,一个留意的'关心,积极支持,友爱肯定,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支持,热情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学生,不可以以爱为名,将想法强加给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自我,有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对立心理,这样的状态情感激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进行情感激励。
(二)情感激励以有效沟通为桥梁
情感激励主要通过表扬、关心、信任等方式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沟通,更确切地说是有效沟通,因为它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情感激励不可能产生。只有经过有效沟通,教育管理者的情感才能被感知进而对学生产生激励。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沟通的技巧,沟通时应注意态度、语气、内容、环境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让沟通有效,让情感顺利传递,进而成为有效情感激励。
(三)情感激励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因人而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种属于情感层面的需要,目前尚待满足。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各种需要的权重不一样,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全面了解。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层面需要分别有哪些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满足,进行情感激励,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四)情感激励应把握全面、公平的原则
进行情感激励时应遵循全面、公平的原则。情感激励需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表现差,取得的进步不明显,就忽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激励,也不能因为表现好,就偏爱那些优秀的学生,把赞赏关心全给了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公正无私。好的学生可以好上加好,而目前较弱的学生经过情感激励,也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而变好,甚至更好。
(五)情感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情感激励需要适时适度地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一方面,如长期无物质奖励,情感奖励显得过于空泛,而且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物质缺乏和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是心理范畴,激励效果的显现有时需要一定过程,而物质奖励更为直接和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情感激励。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情感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表扬学生进步的同时,如果能颁发荣誉证书加以纪念留存,将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达成情感激励的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情感激励环境
情感激励不是独立存在于单独个体之间,它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激励需要适当的环境作为载体,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情感激励达到更好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良好的环境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激励。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硬件方面,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为更美好的自己、学校而努力,积极学习,快乐生活;在软件方面,应以校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教学风气和校园风尚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优良的校风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师生均会受到陶冶,达到心理共融,产生一种情感激励,鼓励着学生积极上进、互助友爱。总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运用好情感激励,充分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使情感激励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作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激励运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