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特征
以寒地城市独有的气候特征为基础,通过对住区的功能要素与居住人群的混合设计,使其创造出的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有几大明显特征,从而为住区环境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重塑寒地城市住区的形象。
(1)多样性
打破了寒地城市住区格调的单一性,营造出多样化的住区生活环境。通过多元化的建筑形态、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多层次景观等方面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舒适宜人的住区空间环境。
(2)互补性
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依托关系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城市基本功能的混合建设增加住区周边就业机会,从而带来商业契机;而商业的形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活动行为,促进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发展,更为寒地城市住区在冬天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带来生机和活力。
(3)节约性
减少了通勤交通,节约了上下班的交通成本,改善住区生态环境。功能混合模式下的住区生活解决部分就业压力,使这群居民在居住范围内以自行车与步行的方式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通成本带来的污染与浪费,提高住区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增进人们的交流。
(4)安全性
促进住区空间环境的安全。功能混合模式注入了居民频繁活动的活力,使得人们以时断时续地观看街道的活动来自娱,从而在居民之间以及对过路人均形成良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2混合型住区积极公共空间环境营造
在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以混合型住区所独有的功能混合和阶层混合优势为基础,对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增进群际交流的机会,创造出寒地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的住区公共空间环境。
2.1“步行友好”街道营造
混合型住区的街道通过人性化的尺度和车速设计,营造出“步行友好”街道。街道尺度和车速的最小化为住区的道路网络营造出一种更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因为较为狭窄的街道要求驾驶员有着更高的警惕性,从而减慢车速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街道的设计还应尽量形成对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住区的核心景观的对景,因为对景的街道往往会建立一系列的对于行人可识别性的“地标”,且清晰可见的地标容易吸引行人,使得整个步行的过程极为生动有趣,给行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要考虑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对出行人群采取防寒、防风、防滑的有效措施,创造出“温暖空间”的室外街道,从而吸引居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出行进行活动交流,创造出寒地城市具有的地域性公共场所。
2.2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营造
在进行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时,重点是要在综合寒冷气候因素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既能抵御冬季严寒又具有促进交往的适宜空间。在尊重寒地气候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的人群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改善不利因素对交往空间的负面影响,从而创造出具有寒地城市特色的公共交往的“温暖空间”。针对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整体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主要采用“小尺度”封闭和“大尺度”开放的原],创造出在住区大范围的开放和在街坊单元的局部小封闭的混合形式的公共空间,形成住区空间开放和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混合交往平台,从而达到混合型住区形式多样的公共空间环境。
2.2.1“小尺度”封闭
对混合型住区的街坊单元可采取封闭的步行小尺度,特别针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人群来说,小范围的封闭有利于促进这类人群的交往活动的发生,满足其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有利于居民进行小区安全的监督,增强住区的公共安全感。
2.2.2“大尺度”开放
对于混合型住区的不同使用功能的用地应该进行大范围的开放,即住区与周边的商铺、商店、会所等公共空间之间的衔接的开放性,从而增加同一住区与邻里住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机会,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同时开放性的景观设计让周边所有的居民都能够享有,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实现“住区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住区化”的互利共生的效果。
2.3公共空间的局部性
营造针对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创造出抵御寒冷气候的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通过有围合性的小空间来改善住区的局部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舒适而温暖开放的交往空间。
2.3.1街坊单元入口门厅的扩建
单元楼内的入口门厅承担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性的转化空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单元入口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的“门面”,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对其空间功能的扩建工作,由于受其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应针对住区的建设等级及单元楼住户的人数来确定单元入口面积的大小,在满足居民对交往空间需求的同时,又保证合理的公摊面积,从而达到居民与开发商互利共赢的效果。
2.3.2单元内部交通休息平台的扩建
对于单元楼内的交通平台可以进行扩建处理,使该空间能够创造出短暂的休闲空间,为邻居关系的和睦相处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尤其对于寒地城市楼梯间有采暖的设施,对其进行扩建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同时考虑到住户的经济状况,可根据楼层数与住户人数每隔几层扩建一个平台空间,形成每几层住户共用一处交往空间,既保证适宜的公摊面积,又为增加单元楼内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2.3.3单元楼的底层架空的创造
单元楼的底层架空不是盲目地照搬南方的底层架空的方式,而是根据我国寒地气候的特点进行其相应的改造,创造出属于寒地特色的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主要是结合了骑楼的形式,通过2层以上的出挑,结合立柱支撑,形成具有遮挡的半室内的人行道并通过对1层的功能空间赋予具有交往功能的商业性质的空间来达到冬季友好交往的目的。
2.3.4广场空间的组装式可移动“暖房”的引入
混合型住区广场进行组装式可移动“暖房”的引入,有着比较成熟的技术支持,搭建温室暖房是可以满足人们冬季交往最基本的物质空间条件的,可以吸引居民冬季进行活动。同时,在夏季也可以方便拆掉周围的维护结构,保留其骨架结构,供爬山虎、绿色枝藤等植物的生长,形成良好的遮阴条件,成为住区公共空间独有的景观环境。
3结语
混合型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活动的平台,不同阶层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对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以缓解邻里之间的冷漠现状,使人们能够在舒适温暖的空间和左邻右舍、楼上楼下、毗邻住区的居民进行方便的交流。为居民提供一个丰富而又温暖和谐的住区公共空间,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和目标。通过不断的人性化的精心设计,最终在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里出现“邻里一家亲”和睦场景,使其成为居民生活的乐土。
【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