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合作教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我从合作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误区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加以分析和探索。
一、合作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误区
由于各地在教学设施和观念上的差异,在运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时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1、重“合作”,轻“个性”。
某些课堂合作教学由少数优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由自主地受小组组织者的指向。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创新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
2、重“结果”,轻“过程”。
在组织合作教学时,有些教师只求合作的结果,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说出预定答案,教师就匆匆收场。对于学生的创新结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使学生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师在评价合作小组时,也只注重哪些小组得到正确结果,忽视对学生合作过程的评价。
3、重“主体”,轻“主导”。
合作教学有可能走向另一极端,那就是放任自由,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合作”的意义,教师往往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部过程,致使教学活动出现偏离主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重“课内”,轻“课外”。
在数学合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在课内的四十五分钟通过合作教学解决全部的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面的理解,即所谓当堂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把注意力只放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启发指导小组讨论合作,而忽视了课外合作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反馈评价。事实上,课内合作并不是合作教学的全部,因为它不能包办一切的学习过程。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5、重“形式”,轻“实效”。
不少教师知道现在提倡合作教学,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赏识,于是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没有讨论的必要。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研究的时间。甚至有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或者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合作,表面上沸沸扬扬,实质上是流于。合作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形式。实施合作教学,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指导是适宜的“温度”,独立思考是合作教学适量的“水分”。
二、对课堂合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以上合作教学中的五点误区,谈四点改进课堂合作教学的建议。
1、合理分配组员,建立合作小组
学生合作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效果。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进行综合评定,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成若干小组。由一人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按月轮流上岗,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2、合理布置合作任务
虽说现在提倡合作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对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而言,合作仅仅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最适于小组讨论的任务是课本中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通过推想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或概括性强的问题。
3、适当把握合作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必须把握好合作的契机。
①在新知识探求过程中组织合作。在探求新知过程中,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②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合作。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③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合作。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④在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组织合作。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考虑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其次,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才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才他们有话可说,并有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率。而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偏差。
再次,要让合作小组参与预习。让学生先独立预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预习中应该知道什么,并提出预习中的疑难点在小组中讨论,最后把小组的问题汇总在课堂上提出。比一比,哪些组提的问题最好,哪些组解答得最好。在这样的合作中,预习的目的不难达到。同时,围绕课本知识,让合作小组课外展开调查、统计等实践活动,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提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充当指导者。要使小组讨论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组织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的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能袖手旁观。在指导全体同学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学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景等。
4、形成开放的评价体系
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体学生汇报。一成群体的认知般程序为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书面考查,要求学生讨论后单独考试,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可根据后进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增分。这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不仅对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对老师与同学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形成立体的、开放的评价体系。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完善。
【浅谈合作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