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课初探论文

时间:2021-08-31

  小学科技活动课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活动类课程之一。小学科技活动课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途径。科技活动课有别于学科类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的主体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和非学科性的特点,每节课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形式必须得到保证。科技活动课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小学科学活动课初探论文

  一、科学活动课的目标定位

  目标不清楚,就意味着无法确定这节课到底探究什么,活动的内容就缺少活力,甚至失去了课的活动意义;目标空泛,科学活动就如同失去了自身的灵魂。

  我们平常对课标的含义都会在备课本上“目标”栏中写道“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等等,这样的描述在科学活动的目标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这样的目标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这样的目标是高位的,太宽泛。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

  二、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

  教师在设定科学活动目标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包含了多个科学核心概念。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比如学生提到了你为本课目标所探究的问题时,你就很茫然,因为你没有提前做好意想不到的探究问题,知识面有所匮乏,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目标的呈现上就可能是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比如在一次活动中,其目标定位在“让孩子通过探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特征。这就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场地的限制,制约了探究活动的范围,学校的操场全部变成了塑胶的,围墙边缘的树木是有限的`,很难找到观察蚂蚁和探究的环境,我们这里是沙漠化地带(甘肃敦煌),干旱少雨。

  目标定位并没有明确实体探索,只能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下载一些图片,通过网络连接观看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特征,让学生失去了对蚂蚁探究的基本活动意义。

  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提出:“蚂蚁爱吃甜食和一些小昆虫,那蚂蚁的天敌是谁呢?”我调出资料列举两例: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食蚁兽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们利用长鼻子伸入蚁穴,然后用舌头舔食蚂蚁。舌头上有许多小刺并有大量的粘液,蚂蚁被粘住后将无法逃脱。再如蚁狮,即脉翅目蚁蛉科昆虫的幼虫,它们生活在干燥的地表,头部有一强大的、由上颚和下颚组成的长管状尖锐口器。在沙土中建造一个漏斗状陷阱,陷阱周围平滑陡峭,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当蚂蚁或小虫不慎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向漏斗的中心,这时蚁狮就会突然用上颚将猎物钳住,对其注入消化液,吸干猎物后将其抛出陷阱,然后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顿大餐。在讲到后面的例子时学生开始大叫起来,我们在校园的墙根发现的和老师讲的一样的,那不叫蚁狮,我们大家都叫缩缩牛。探究活动陷入了匮乏,我只能说同学们有了新发现,把缩缩牛的特征记录下来,等下节课时老师一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答复。“这是一个目标外的探究发现”,探究蚂蚁的活动成了探究蚂蚁天敌的活动。如果在一个活动中,探究本身有弹性,弹性的大小始料不及,所有这些概念都涉及,可能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无法引导孩子探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三、科学活动课的材料准备

  在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非常注重儿童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花了功夫、动了脑筋,不但材料准备得数量多,且同种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显得无从入手,常拿了这个丢了那个,活动秩序较混乱,材料的利用率低。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儿童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我认为:在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个科学教育活动有了准确的目标和适宜的材料,还得注意活动组织的一些细节。一是指导观察和操作的方法,要尽量详细、具体、具有目的性。二是提问的技巧,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尽量少用封闭式、判断式的提问方式,如:“这是不是红色?”这样的提问儿童不需要思考,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教师提问要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符合孩子的知识经验范围,立足于儿童操作体验和观察经验之下提出的,要多用启发性的开发式的提问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去主动建构。三是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儿童回应的应变。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总会存在差距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注意活动中孩子的反应,倾听他们的回答,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随机应变,对儿童的回响给予具体的反馈。四是教师的表述要准确。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虽然我们要给孩子出错的权利,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教师的讲述应该准确。

  以上这些建议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对与否,希望各位探讨和指正;也希望同行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