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成就自我评价(3)

时间:2021-08-31

四、学业成就传统评价设计的原则

  无论标准化测验还是教师自编测验,都侧重于书写测验即纸笔测验,它们所包含的试题类型也大致相同。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采用纸笔测验时应明确以下设计原则。

  (一)试题的分布必须依据双向细目表,而且题目陈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测验编制者而言,细目表就像是“蓝图”,它详细说明了测验试题的数目、内容和性质,可以作为编制试题的指导。因此,在试题的编制过程中,试题的分布必须符合双向细目表的要求,而且,试题陈述的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编制出一份很好的测验。

  (二)试题的陈述应清晰、明了,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表达

  在测验中,试题的陈述要清楚、明了,而不能含糊其辞,致使学生老是停留在理解题意上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影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正确评价,达不到评价的最终目的。

  (三)试题题目的陈述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试题中,题目的遣词造句要明确,问题叙述要完整,且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正确作答,提高作答的效率,否则学生在解题上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四)试题所使用的材料应切合教学目标且符合学生现有的身心特征

  试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并切合教学的目标。另外所使用的指导语、试题的类型、作答方式等都应符合学生的现有程度,不要让学生因看不懂题目而不会作答。

  (五)明确指导语,表述应清楚,便于学生作答

  指导语包含对测验目的的说明和如何作答、如何施测的指示。因此,测验中,试题的指导语应清晰、明确地指出对学生作答的要求、时间的限制等,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要求,而不至于盲目作答,这样有利于提高测验的效率,达到正确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目的。

  (六)答案必须是公认的正确答案,应避免有争议答案的存在

  试题编制应严密,保证答案的唯一性和公认性,而不应是有歧义或争议的内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既定的规则。

  (七)各类试题应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不应有重叠

  在测验中,各试题类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兼顾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内容上也不应有重叠,这样编制的试题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都能反映出所要评价的学生各方面的层次,从而能对其学业成就的评价提供正确的依据。

  (八)试题陈述中避免提供暗示性的语句

  测验中,试题应清楚、确切,题目中不能潜藏着答题的线索,特别是在描述中应避免具有暗示性的特殊字词。这些暗示性的字词很容易被学生当做线索来猜题,从而使学生的作答受到影响,影响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九)试题应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利于教师正确评价学生

  试题应具有良好的鉴别力,能够很好地达到评价者的目的,能具有分辨、筛选、诊断和评鉴的功能,达到正确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目的。

篇三: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上,人们高度关注他观意义上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而较为忽略自我概念培养的重要性。实质上,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只有那些经过人们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

  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青少年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因此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目标。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相冲突,并获得新的自我同一性的时期,青少年在心理上往往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认识自我及自我价值,从而努力建构新的自我。研究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各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经历了从早期非常不稳定到后期趋于稳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他们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日益增长,常常寻找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认识及自我反馈来表现其特点和行为,并开始有了主动全面深刻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学会辨证分析自我。中学生的年级、性别及其心理特点在自我概念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最早应追溯到詹姆斯(James W,1892)。1892年詹姆斯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人们对自己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与同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母子关系的体察能力等。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将学生自我概念界定为:学生在身心成长及学校生活经验中,对于身心特征、学业成就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所特有的综合性知觉。

  1976年,Shavelson、Huberh和Stanton(1976)在James(1890)和Cooley(1902)等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层次性(multidimensional-hierarchical)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该模型将一般自我概念区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其中自我概念又细分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

  Song 和Hattie(1984)对Shavelson等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把学业自我概念区分为班级自我概念(个体在班级活动中的自信心)、能力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知觉)以及成就自我概念(个体对实际成就的自我知觉)三个部分,能力自我概念和成就自我概念还可细分为数学、语文、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四个具体领域。

  Marsh、Byrne和Shavelson(1988)用数学和语文自我概念来代表学业自我概念,下面包括各种具体学科领域的自我概念以及一个学校自我概念。另外,各种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又被更多更小的元素所定义。

  Hattie(1992)曾对先前的128个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1136个相关中有994个呈正相关,22个零相关和170个负相关;而这平均相关程度在0.21左右。不过这些相关多因年级、文化背景、种族、测验量表等因素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Byrne(1995)也回顾了先前的相关研究,认为许多研究十分混乱、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自我概念和学业成就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没有被很好的界定,相应的测量工具也各个不同,测验的被试在性别、年龄、年级、学业能力、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

  在港台,杨国枢等人的几个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智力几乎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但卢钦铭等的一些研究则证明了而这之间有正相关,但因性别、年龄、学校以及各分量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Marsh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具有典范性,他在一系列基于标准化自我概念量表(SDQⅠ、Ⅱ和Ⅲ)的研究中,区分了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并着重考察了语文和数学两种主要的学业自我概念。Marsh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与学业自我概念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与一般自我概念的相关却不显著。

  宋剑辉、郭德俊等(1997)的研究发现,语文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高相关,数学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高相关,而语文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是负相关,数学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是负相关。

  李叶、田学红(2002)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年级特点,语言自我、一般自我性别差异显著。

  黄丹媚(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非学业自我概念在年级、性别和学业成绩上都无显著差异。在一般自我概念上,年级与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年级、性别与学业成绩也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初中生的因果模型中,学业成绩对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都有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模型中,学业成绩与一般自我概念间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间接作用于一般自我概念。

  就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而言,国外研究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指出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有显著相关,有研究则认为学业成绩对自我概念有显著的预测性,但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没有预测性,也有研究认为二者有交互作用。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缺乏对中学阶段的全面考察。

  我们认为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中学生,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上,不仅学业成绩能预测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也有一定的预测性。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年级和性别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求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恰当地运用教育策略,最终为促进中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和指导。

  纵观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至少有三点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1)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只存在中等程度或更小程度的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大于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3)学科自我概念与相应的学科成绩之间存在着较高相关。

  本研究拟对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具体学科之间的关系;(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特点;(3)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年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