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2)

时间:2021-08-31

  二. 阅读理解。(35分)

  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明初文学家。与_________、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题目中的“序”,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书序言的“序”含义不同,这里的序指___________。(2分)

  10.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解释: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解释: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1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本段文字,你觉得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15——l7题。(6分)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5.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4分)

  生命之韧

  (1)那一年,天大旱。夏收以后,老天爷就再也没有痛快地下过一场雨。一口一口的池塘被炙烤得快要发疯的乡亲们舀了个底朝天。

  (2)当大人焦虑不堪时,孩子却乐不可支,没有什么比得上在快要干涸的池塘里抓鱼来得有趣。山塘里的大鱼小鱼、泥鳅虾米、田螺蚌壳被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

  (3)一个月之后,山塘的淤泥开始硬结发白;两个月后,山塘里硬化的泥土横七竖八地裂成了无数不规则的小块片,裂缝窄的四五公分,宽的有一尺以上。

  (4)直到秋收以后,严酷的旱情才有所缓解。过年时下起了大雪,雪化后山塘里终于有了浅浅的一洼碧绿,但清清的浅水中连一只活着的虫子都看不到。

  (5)阳春三月,细雨绵绵,山坡上的雨水全注入塘中,山塘中一片浑浊。五六月间,山塘里的水澄澈清亮起来。有一天,我在池塘边溜达时,突然眼前一闪,——鱼!一串串小鱼儿在清澈的池水中游弋嬉戏。再仔细一瞧,哟,还有小虾米、小泥鳅呢!

  (6)我纳闷了:小鱼儿是从哪钻出来的?这是一口山水塘,没有别的水源呀。于是我跑回家求证大人。父亲说:“有水就有鱼。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回答等于什么也没说。

  (7)问母亲。母亲迟疑地说:“说不定是有人放养的吧?”这回答和没说差不多。

  (8)问姐姐。姐翻了半天白眼,说:“我知道了,是山上的毛毛虫变的!”这回轮到我翻白眼了。

  (9)奶奶听到了,瘪着嘴说:“那是鱼蛋蛋变的。”我说鱼蛋蛋不早就烤干了吗?奶奶说:“那鱼蛋蛋可厉害呢,三年都晒不死的。”

  (10)我仍然将信将疑。上初中时,我把这个难题送给了生物老师,生物老师挠了半天下巴,说:“可能是泥块里有存活的鱼卵吧。”

  (11)我不再追问。鱼儿一定有一种特殊的延续生命的方式,就像:哪怕是阳光无法透射的深海,也有无数的生物在畅游,抑或是千年的冰层下也有生物在潜滋暗长。

  (12)顽强、坚韧、不屈不挠,野火烧不光,干旱炙不死,洪水荡不尽,地震摧不毁……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13)很多年过去了,但那山塘中的小生灵的神秘、顽强、执著,常常让我的心房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悸动,让我时常生出一种对各种生命群体的深深的敬意。

  (节选自《青年文摘?绿版》2008年第12期,有改动)

  18.阅读全文,概括(1)——(3)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作者的写作用意。(4分)

  19.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两个月后,山塘里硬化的泥土横七竖八地裂成了无数不规则的小块片,裂缝窄的四五公分,宽的有一尺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