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课后练习题

时间:2021-08-31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思维点拨

  要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切勿就字解词。

  2.用一句俗语或常用语概括下列语句:

  ①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

  ②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思维点拨

  注意平时语句的积累。

  3.指出下列加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点拨

  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前面。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7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点拨

  正确、全面理解格物致知。

  5.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包括哪两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点拨

  熟读全文,反复揣摩。

  6.文段的论点是________。所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思维点拨

  提炼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7.课文中列举王明阳“格”竹失败的例子,其作用是为了说明

  [ ]

  A.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不应消极的袖手旁观,要有想像力的`、有计划地探索。

  C.王明阳对《土学》里“格物致知”没有真正地理解。

  D.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2题

  古人云:“学如穿井。”任何学问都一样,看上去容易,学起来就感到困难了。可是待你真正坚持下去,就又感到并不那么难,而且是可以学懂学通的。“易—难—易”,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学习也是如此。跑过千米的青年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呼吸均匀,双脚轻快。跑到一定的时候,嗓子发干,两腿沉重。这时,你若退下来,就前功尽弃了。坚持住,就可以顶过去,顺利到达终点。爱因斯坦说: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一个人有没有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与其志向是否远大有很大关系。苏东坡说:“古之立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恒”是“志”的表现,“志”是“恒”的根源。当你受不住求学之苦的熬煎,或在失败面前失去勇气的时候,你就应该好好想想壮志安在?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钻。”只要有一股坚持精神,即使慢,也会取得令人吃惊的成绩。绳锯可以断木,水滴可以穿石,大诗人李白不就是从磨铁杵的老婆婆那里受到启发,下苦功学习而终于成为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吗?治学之道最宝贵的就一个恒字啊!

  8.给选文加一个标题:________。

  思维点拨

  反复品读全文,注意提炼文段中已有陈述。

  9.“志”与“恒”的关系是________。

  思维点拨

  苏东坡的话中哪个词语可体现“恒”?

  10.从苏东坡的话中找到写“恒”的词语,这个词语是________。

  11.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其中比喻论证的作用是________。

  思维点拨

  先找出比喻论证的地方,再揣摩其作用。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思维点拨

  扣住关键句作答。

  参考答案

  1.①探究事物而得到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2.①放之四海而皆准 ②高分低能3.①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②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4.实验的精神5.①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有计划的探索。6.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道理论证7.B8.“学贵恒”等9.“恒”是“志”的表现,“志”是“恒”的根源10.坚韧不拔11.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12.治学之道最宝贵的就是一个“恒”字

【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课后练习题】相关文章: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课文简介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欣赏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范文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

7.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