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单招语文试题(2)

时间:2021-08-31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一)

  “泉水!”守林人看到一个拼命挣扎的甲虫,从水塘中浮起来,又立刻沉了下去,说道,“伏尔加河想必也是由这样的水塘发源的吧?”

  “是的,大概是的。”我同意地说。

  “我最喜欢分析字眼,”守林人忽然说,难为情地微笑了一下,“真奇怪!有的时候一个字儿缠住你,弄得你坐立不安。”

  守林人沉默了一下,把肩上的枪扶正,然后问道:

  “听说,您好像是个写书的?”

  “是的。”

  “那就是说,您用的词儿是经过考虑的?而我不管怎样努力琢磨,总难给一个字找到解释。人在林子里走着,脑子翻来覆去地想着词儿,这么想,那么想:这些词儿是打哪儿来的?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不过有的时候,给一个词儿找到了一种解释,那真高兴。可高兴什么呢?我也不是教小孩子的。我是看林子的,普通的看守。”

  “现在是个什么词儿缠着您呢?”我问。

  “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面八方绕着圈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ролник(泉水),ролина(祖国),Нарол(人民)。而这些词儿好像亲族似的。好像亲戚一样!”他重复一下,笑了起来。

  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小树林中的泉水》

  1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有错的是

  A.守林人“难为情”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知识,没有受过教育,但喜欢分析字眼。

  B.“亲族”这个词写出了一个普通的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理解,他从字音到字形联系到了祖国、人民,让普通的词变得不普通。

  C.选文中加点的“根蒂”一词是根源、根本之意。

  D.选文中两个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完全不同。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我与守林人的交谈,说明普通人并不像“我”一样对俄国文字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B.由“泉水”想到了伏尔加河,体现了守林人在对语词的琢磨中融入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

  C.选文最后一段表现了俄语的博大精深,语言的诗意来自作家的灵感。

  D.“泉水”一词体现了守林人对俄语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说明:本人倾向于选B,但D的问题呢?或者反过来?)

  13.下列对文章标题的解说错误的是

  A.“我”与守林人在小树林中相遇,突逢一水塘,引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

  B.借用小树林中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见解表现出俄语的伟岸。

  C.偶然的相遇,偶然的对话,使作者产生了对母语的深情。

  D.守林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为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主旨更加深刻。

  1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章前面部分以叙为主,后面部分以议为主,两部分相互映证(这是一个错词,应为“印证”),深化了主题。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幽默诙谐,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C.文章开篇点题,最后以对“泉水”的理解和拓展为全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说明:开篇并未“点题”,即开篇未提出“泉水”一词。)

  D.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俄语的奇幻性和丰富性,表达了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

  在这些化学药品中,有许多被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昆虫、杂草、啮齿动物和其他现代行话称为“害虫”的生物体;这些化学药品被打着数千种不同的商标出售。

  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几乎普遍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形成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质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物药剂”。①

  药物喷洒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②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便逐步升级,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这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演化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必须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又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

  “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③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石器时代的科学。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④

  ——选自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15.下列不属于对选文内容概括的一项是

  A.化学药品的使用情况

  B.化学药品的深层危害

  C.化学药品的使用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D.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批判

  16.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程序顺序

  17.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中“战争”一词,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发明、生产化学药品的不满、憎恶之情。

  B.选文中“或许”、“似乎”都有不完全肯定之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C.选文中“数千种”与“屈指可数”形成强烈对比,指出人类对化学药品的滥用。

  D.选文中“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

  (说明:本体有难度,似乎应该是B项。仔细琢磨,这两个词语可能不仅仅是表达“不完全肯定”的意思。)

  18.下列对选文中加横线的语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句①一针见血地指出滥用化学药品对于自然万物及人类的致命危害。

  B.句②以“永无终点的螺旋”作比,指出滥用化学药品的危害会逐步升级,化学药品使用会陷入恶性循环。

  C.句③指出“控制大自然”的本质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征服自然的心态。

  D.句④揭示了化学药品的滥用最终将导致对地球生态的破坏。

  19.联系全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阐述事理,通俗易懂。

  C.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还融说理、抒情于一体。

  D.本文标题的用意在于形象化地告诫世人:要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正视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和悲剧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