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教材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这首诗的作者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法引路,再读古诗。

  自读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词句的好方法,教师相机小结,并通过投影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让学生用这样方法试着学习这首诗。

  3、交流汇报,精读古诗。

  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古诗所表达情感的整体把握。理解诗句意思对学生并不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在这花太多的时间,而是把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情谊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画面,触景悟情

  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烟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一组扬州春天的美景图,最后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作者在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除了惜别之情,还有对魅力扬州对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铺垫,入事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我给学生讲他们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正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厚,所以在这么美的“烟花三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只有“孤帆、”“远影”,这时,相机和学生交流:为什么此时李白的眼中只有这些景物?他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在江边送别好友,他心里装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着好友的船只渐渐消失了,“尽”了,不尽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情谊,想象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之长,诗人眼中见到的只有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而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不正象征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吗?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读古诗。

  现场采访,诵读抒情

  我扮演记者,随机采访诗人即学生,问他们“分别在即,你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你站在江边,望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他们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委婉悠扬的音乐,用不同的提示语让学生诵读古诗。这样做体现了一个读的过程,从前面的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到现在的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情。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项,也可以围绕这首诗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本次教学内容为目标,200米环形跑,前后抛实心球,模仿动物跳,游戏(丢手绢)而创设出课题“满园春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共同来辅助学习,教学内容,各个环节都以愉快、轻松学习为主题,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为目标来实施教学任务。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课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用游戏形式通过跑、抛、跳、玩等活动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环节与游戏活动融合为一体。本课采用了音乐伴奏、模仿练习,讲解示范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活跃,欢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让他们沉浸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2、 组织结构严密,教与学融合得体

  本课力求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快乐、轻松地得到学中玩,玩中学效果,特意创设了情境式教学手段,运用了一些让小孩子喜欢的`学动物模样项目,以用语玩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玩耍一些相关的其他动物走、跳、爬动作,这样更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人能力的空间。在“导”与“学”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从“感知——运用”过程的愉快情绪,也更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跑、抛、跳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根据学生爱动、爱玩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与乐的融合)

  三、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抛实心球的动作

  (低年级学生初次练习,有一定难度,这对于学会今后的投掷奠定了基础)

  四、 教学难点

  前后抛实心球的正确动作

  (小孩子初次接触抛球,甚至用双手前后抛,掌握正确的动作较困难,因此重在辅导,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

  五、 课前准备

  画好200米环形跑道一道,实心球四只,音乐带一盒,放录机一台,手帕等。

  六、 教学过程

  1、 集队、队列训练,准备运动(5分钟)

  (讲解活动内容,强调课堂纪律,活动规则,放松学生身体肌肉,以免活动中出现意外损伤)

  2、 传授新知识

  (1) 200米环形跑(5分钟)

  A、 分成3—4小组,由体育委员带头,每一小组领队接队进行跑步。

  B、 强调跑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跑的正确姿势,手臂左右摆动,双脚要抬高,脚尖着地,身体略向前倾斜,间隔距离适中,做到不讲话,不推他人等。

  (低年级学生,体能训练强度不必过大,只要热身,活跃筋骨就行)

  (2) 前后、抛实心球(15分钟)

  A、 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两腿略蹲,上体稍前倾,两臂伸直,两手持球,然后两腿用力蹬伸,上体抬起,两臂两力由下向前上方抛出。

  B、 向后抛球,动作跟向前抛球,动作相反。

  (着重强调安全问题,小孩子很容易向后抛时,会出现抛于过高,视力线影响而造成抛出后落于自己头部,此活动项目因学生初学,训练强度可适当大些,可要求不易过高)

  (3) 模仿动物跳步(10分钟)

  A、仿兔跳(蹦跳步)

  正步位半蹲,两臂肩侧屈,两手握拳,拳心向前,食指、中指伸直,竖于头两侧。

  B、仿青蛙跳(蹦跳步)

  大八字步位,两臂肩侧屈,肘部抬平,小臂垂直,五指张开于头两侧,1—2,

  3—4,蹦跳一次停一拍,5—8,蹦跳三次停一拍。

  (4) 玩游戏(丢手绢)(4分钟)

  可组成一个或几个小组进行开展活动,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边拍打双手,边齐唱活动歌。

  (为了激发学生活动氛围,还配用了音乐,让他们尽情唱起来、跳起来),这样也就是本节课所预定的教育目标得到了升华)

  (5) 集队小结(1分钟)

  七、 自我评价

  优点:学生活跃、欢快、情趣浓厚,师生教学融合。

  本节课着力根据新课标要求,适应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采用了主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法,来完成了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融合于一体,从中树立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群体,互动意识,从而增进了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指导思想。

  不足点:教学结构过于紧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不足。

  预计平均心率135次/分,运动密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