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分析:

  “笛声”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内容以“名人小传”为主题,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比喻、排比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能进入课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们想什么、追求什么,了解他们,走进他们。

  “笛声“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聂守信小时候受老木匠的笛声吸引,跟随老木匠学吹笛的故事。表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课文围绕课题“笛声”,以“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这句话开篇,先用老木匠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而后重点记叙了聂守信沉醉于这种音乐中,用自己的真情和实际行动打动老木匠,开始学笛的过程。最后仍以“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这句话为结尾,又一次营造了一种人间美景。文章首尾呼应,思路清晰,语言清新优美,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所以我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对描写老木匠笛声的语句的品读,以及对聂守信心理活动的揣摩,引导学生由笛声走进心声,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想想聂守信向老木匠拜师学艺的过程,加深对聂守信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一些基础的学习任务:独立识字,查词义,读课文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词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一定的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生对“聂守信”知道的较少,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难度。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从课外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朗读中,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朗读表达出来的同学不多,“如何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体验人物情感”,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我想在教学中找准训练点,开展扎扎实实的语文阅读尤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思想

  一是、乐曲导入,初读课文

  通过初读课文,交流直觉感受,在整体感知中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初步体会“聂耳”、“老木匠”、“笛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读懂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二是、简介聂耳、品读“笛声”,欣赏积累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引读,体会这三个词语描绘的是不同的笛声,这是对聂耳所听到的笛声的总的概括,通过提示性引读,体会三个词语的并列关系。

  在理解“啼啭”、“喧噪”、“啁啾”这三个词义的基础上,进而体会笛声的出神入化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尝试通过让学生聆听如小鸟般鸣唱的笛声,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体会那时而清脆婉转,时而热闹灵动,时而此起彼伏的美妙笛声,在化解难点的同时,通过诵读,感受聂耳对音乐的悟性。

  三是、理解“渴慕”,品悟“莫逆之交”

  关于聂耳向老木匠学吹笛这一内容,课文只有一句话:“在共同的劳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上下文有较大的跳跃,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通过组织学生想象他们的对话,来补充文本的缺失,丰富文本的内容,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聂耳对笛声的迷恋,对吹笛的向往,进而理解在共同的志趣中一老一小成为了知己,成为了知音,成为了莫逆之交。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段串连起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读优美句子,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必定是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富有灵性的画面。无数次与文本的感悟和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