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知我家》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所以,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二、说教学目标

  本框题的的是知识目标是: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几个类型;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能力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教学难点是: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师生对话法、自由讨论法和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本课的引言是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子女的疼爱,也包含了亲子之间有时也有矛盾。我就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这个小故事,从中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从而引出家、父母等问题。接着,我指出: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一框题《我知我家》。

  2、讲授新课:(35分钟)

  第一框题《我知我家》分为两个目。在讲第一目"家庭关系的建立"时,我先安排第一个活动,通过两个情景让学生谈谈对家的理解。让大家知道家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接着,讲了家庭的含义。引出这个问题,是为后面讲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特别是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法律依据。此后,讲几种家庭类型,并简要说明各类家庭的特点。

  在讲第二目"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时,主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攀比父母,甚至有个别学生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心理,进行爱自己父母的教育。这里我安排第二个活动,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从中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在此后的相关链接中,针对学生因家庭不富裕、家长普通而看不起家长的情况,作简要分析,意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父母。然后,教材引出要了解自己的家,了解自己的父母,要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立志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我安排第三个活动,让大家填写家庭树,并讨论有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家庭的情感。

  3、课堂小结。(2-3分钟)

  在这节课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把板书的内容再一一投影出来,同时作简要说明。

  4、布置作业。

  (1)、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

  (2)、现在常见的家庭类型有几种?你的家庭属于哪一种?

  (3)、怎样理解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针对当今一部分孩子面对父母关爱无动于衷的现状,希望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通过本课润泽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亲情的温暖,唤醒感恩意识,体会到自己的家庭充满爱心,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心中那盏灯》这一单元内容主要体现爱的主题即:师生之爱、父子亲情、陌生人的真诚、两岸同胞的骨肉情。《心中那盏灯》主要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文章以赞美灯来赞美人,来赞美父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二、说目标

  我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人物细节,根据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体会出父亲的爱。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表达出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出父亲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动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学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一种教与导结合,以导为主,教与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2、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3、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一个贫困的家庭,结识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一盏没过几天就化了的并不华丽贵重的冰灯,却带给了一个八岁的孩子难得的幸福的快乐,这该是一段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继续学习第18课《心中那盏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能说一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复习导入,带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故事的链接,把学生又一次带入了情境。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这部分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创设了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父亲已经答应了为我做灯,那他是怎么样为我做灯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父亲是如何为我做灯的语句。并画出描写父亲做冰灯的动作的词语。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典型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

  父亲在打磨这块冰时会有什么感觉?你们在摸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打磨这块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么艰辛的工作父亲仍然去做,能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且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做这盏冰灯的艰辛以及父亲那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父亲这样爱我,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试着读出来吗?

  生多种形式读文。

  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之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悟到真情在父子之间涌动。

  2、品读父子之间的三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

  师:请同学们注意:当我问父亲:“爹你干啥呢?”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谁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孩子们,对于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创设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思索,父亲为什么要答非所问呢?从普通的语言中又体悟了什么呢?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为下文做了铺垫。

  (2)第二次对话

  我又说:“爹,你干啥呢?”

  父亲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

  在引导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尴尬?学生经过互相讨论交流后,不仅弄清了父亲尴尬的表面原因: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第一次对话,也弄清了父亲尴尬的内在原因:想为儿子做玻璃但又找不到玻璃的无奈,为儿子做了灯笼但又不能满足儿子要求的歉疚的心情。

  (3)第三次对话

  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取暖。我说:“爹,你冷不冷?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盖在身上的被子。

  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师:文中哪些词语、句子使你感动了?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让你感动了?

  学生找重点词,抓重点句,“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感受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在这一部分,学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发现、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品读“我”感动的句子。

  在学生找出我被父亲感动的句子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正在深切感受父爱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流泪了吗?”通过这一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出文章要表达的父子亲情。让学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这种父爱之情。

  4、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盏灯不久就化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盏最美的灯呢?

  学生在品读了全文之后,已经极大地铺垫了情感,到课文的最后情感的升华已是水到渠成。“这盏灯代表着父亲的爱”,“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的灯”。接着,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在这部分中我设置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讲父亲关爱自己的小事。

  2、教师倾情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

  3、出示作者马德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给父亲的话。

  在这一部分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同进配以多媒体课件,不仅深化了学生情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总之,在这节语文课中,我通过读书、对话、感悟,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感悟父爱,提炼父爱,赞美父爱,表达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