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地理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

  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

  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

  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组讨论、辩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辩论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组织学生自学,适时进行辅导。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教学程序的'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三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观看反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巨大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印度是如何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的呢?②其工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尽量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学生读图自学课文完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在板图中师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组织学生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探究印度的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通过辩论突破教学难点(相信印度的绿色革命内容学生辩论中也应有所涉及)

  第三步。对印度农业与季风气候、地形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看自学课文,教师提问以下两个问题:

  ①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能收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其中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归纳出本组答案,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学,看图和阅读课文,完成课本中的第1、2题,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先让学生看图9.31农作物分布图和图9.32矿场资源与工业的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采用师生互动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三.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

小结:

  让学生分组小结,然后每组以书面形式呈现总结内容,与其他小组共享。

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七、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主要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引入热力环流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