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基因突变的。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体生物变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2.课时安排

  1课时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

  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电脑演示PPT,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4.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

  一章引入: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图片,各种各样的变异人都是正常人由于外界因素导致变异。(从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第一节引入:由本节题图引出如果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时,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通过正常血红细胞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比较,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探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编码血红蛋白分子中谷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发生替换。致使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错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化(谷氨酸—缬氨酸),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异常。

  为了让控制 血红蛋白 分子合成的 DNA碱基序列 发生了改变(变成)

  转录 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mRNA上相应 密码子 改变?翻译信息 改变

  血红蛋白 异常红细胞异常(镰刀型)

  通过板书详细描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2、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对概念的强化理解:a.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碱

  基对的增添和缺失也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b.若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c.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

  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d.此外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基因突变的概念的讲述通过指导学生看书并对其强化理解。

  3、基因突变的原因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强烈的日光下要涂抹防晒霜,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呢?”

  基因突变的原因讲述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下知识梳理并留下思考。

  4、基因突变的特点

  (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

  (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识记。

  5、基因突变的意义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