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1、说教材:

  课文记叙了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记叙,先总写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第1节);再撷取了陈景润生活、工作中的几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陈景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争分夺秒的工作、生活状态(2-5节);最后写陈景润终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伟大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自己坚强毅力的支撑。陈景润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说学情:

  语文学科的学习进入到三年级下,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初步读通、读懂文章。而是要求孩子在读的同时能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培养了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但如何使孩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着力训练的目标。教给孩子从不理解的词语出发,结合句子,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能力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阅读教学继续学习质疑问难的方法,重点学习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的要求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4、说教学设计:

  《不知疲倦的人》讲的是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它是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结合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陈景润是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陈景润对于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前可以稍作介绍。出示课题之后,先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建立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读课题时存疑,有了较为强烈的读文的愿望。既培养了孩子敢问、乐问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一举两得。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释疑能力。也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增添了自信。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先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结合“不知疲倦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第一小节,让学生简单了解陈景润,并及时针对第一小节再质疑,尤其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质疑,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文章较长,一课时对于老师来说显得尤为宝贵。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抓住关键句子展开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两句句子:“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进书库里埋头读书去了。”“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这句句子中的“沉浸、游弋”两个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质疑,更要教会学生释疑的方法。可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意,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沉浸在书堆里”说明陈景润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干,使自己完全处在书的境界之中。“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照字面的理解是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巡逻,意思就是指陈景润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演算求证数学公式。“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进书库里埋头读书去了。”这句句子也是很好的质疑话题。因为它违反常理,因而,理解上会出现困难或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意设计了如下的语言训练点:

  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在这个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还加入了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的方法,但教师在反馈时还是得有侧重,起到引领作用。字音上:孜(平舌音),曙(翘舌音)朦、胧(后鼻音)浸(前鼻音)。“沓”是多音字,课文里读dá,作量词。字形上:“黎”的下面部分不是“水”。“曙”的右上部分不是“日”。“弋”字最后不能加“撇”。字义上:“沉浸、游弋”两个词较难理解。

  四、总结课文。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不局限于语文书,有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这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孩子爱阅读,让孩子乐表达。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辽师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六课灿烂的文化中,第一子课题——《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本课一共有三个课题:1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2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3绚丽的艺术之花。本课是在前两课教学了解我国民族和历史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了解、感受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以及为世界闻名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教学要点:第一,教材介绍了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深远,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精髓,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影响。第二,教材介绍了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使学生了解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不但在过去的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在的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载体。教材中关于孔子和孙武的思想内容介绍简单,缺少直观的文字、数字、实例和图片;而学习内容则范围较广,较繁杂。因此我将本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课时为认识孙武《孙子兵法》的影响。本课为第一课时,课题改为《孔子思想的光辉》。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也在丰富。特别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具有初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是五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有局限性,对问题的理解只能形成较为实际的形象,认识问题主要是直观、感性的方式。

三、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标准中:“我是中国人”第三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指导,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生平和教育方法,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

  2、方法与过程:通过小组交流、思考探究、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感悟孔子的教育方法和仁爱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孔子思想与人为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和仁爱思想。

  教学难点: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仁爱思想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教学方法:

  (一) 说教法: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出学习内容及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 说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表演、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状态,为学生正确运用相关知识与能力做好铺垫,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从而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一、格言引出孔子,直接导入新课。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孔子的思想光辉。三、总结延伸,深化孔子思想主题。

  (一)格言引出孔子,直接导入新课。

  高年级学生对社会和知识的了解不断扩大,课前学生也收集了有关资料,所以教师以一句孔子的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出孔子,也为本课师生互学互动奠定了基础。通过师生交流谈话导入新课。师生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有关情况,同时创设师生互学、师生换位教学的情境。

  (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孔子的思想光辉。

  自主学习是高年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要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课教学教师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简单学的状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实现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2、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哪些?3、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评价表扬学生。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时候,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用表演、讲故事、举例子、讲解等方法给老师讲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思想。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教老师?学生总结自己所用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再来讲一讲孔子的思想。学生通过思考汇报——总结方法——用方法再来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学生在教老师,是学生在用知道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和熏陶感受孔子思想的光辉。

  (三)总结延伸,深化孔子思想主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深化主题之后,启发学生继续研究孔子思想的其他有关内容,既是让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也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除了课题《孔子思想的光辉》之外,主要展现孔子是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教育教、思想家,儒家思想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