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绕绕涂涂》一课是小学美术一年级中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大胆用线涂出物体的形状,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从中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作为一年级入学后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用线画出自己所要表现的形状,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本课的创意源于幼儿绘画教学中的传统节目――绕线团。它使儿童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的结合,巧妙的转换,使儿童直观的感受到了线与形的关系。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在导入时,我采取以小猫绕线的故事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听小猫玩线团的故事……,你听过这个故事麽?认识直线、波浪线。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这一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游戏的教学情境,出示"直线""波浪线"请同学们认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很认真。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这种导入形式。由于这两条线都是学生认识并熟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愉快地体验了成就感。

  接下来我适时出示 "螺旋线",做为教者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这条线叫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线的外形请同学们为线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儿童认知都是从图画开始的,儿童没有图画是不可想象的,几乎任何学科的启蒙都离不开图画,通过图画认识字,通过图画来学算术,儿童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刚拿起笔就喜欢涂涂画画,爱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绘画创作,不仅可以开启幼儿自由表达思想体验和情感的大门,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繁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因此,激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是美术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他们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想像。甚至有的同学没有被我叫到就自己跑到我的旁边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上产生了一个小^***。

  紧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新知。在欣赏图片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他们都能准确的说出图片上的内容。还说自己喜欢那幅画,为什麽?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首先我用螺旋线快速画出:太阳、房子、小乌龟……一边画一边让学生根据物体逐渐出现的形状猜猜我画的是什么!例如:在我画小乌龟的时候,有的同学根据我所逐渐呈现出来的形状猜到,太阳、球、绵羊、骆驼……

  在竞赛当中,我适时引导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猜的对,猜对的最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又无目的的画一些形状让学生想像一下这些像什么?为什么?还像什么?这样再比一比谁的想像力最丰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并不单独提问某位学生而是让学生随时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想法交流,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交流过程中理解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并融合到自己的想法。就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画的像一个"棉花糖"本来他的想法已经很好,但是另一名学生说:"不,老师我认为像恐龙形状的云彩"。通过这名学生的提醒,其他同学立刻又联想到青蛙、太阳、苹果……就这样通过猜想游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有意、无意中学会知识。在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教师适时出现了第三个游戏:"小组竞赛 "由各组选代表用螺旋线表现物体,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并贴到黑板上,限时2分钟,比一比谁画的最好、最有想像力。由于加入了时间的限制使每名学生都燃起了参赛学习的热情,并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兴趣。

  最后,我出示范画:太阳公公生气了,它没有朋友,怎么办?请你用新学的绘画方法为它添加朋友。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动手绘画并剪下来贴到黑板的画面上为太阳公公添加朋友。此时此刻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绘画,积极踊跃的为太阳公公添加朋友并为画面想出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爱想象,儿童对外界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接收能力很强,形象思维能力也很强,小小的脑袋瓜里充满了好奇,塑造各种形象,也引发了各种想象。)作为一名老师就要鼓励儿童发挥他们的"想象",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要启发学生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扩散思维",不要附加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我们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像鱼儿一样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跃,也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这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品德与社会》六下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话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信息整合说明: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仅凭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相关报道又不系统,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所以我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相关资料,制作专题性站,(展示课件主页)包括:地震大事记、灾害无情人有情两个模块,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二、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结合专题网站,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标: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根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体会人们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为利用调查和提供专题网站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学习,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及整合点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以下四个环节建构而成:(出示五个环节框架图、读出四个环节:一、联系实际,导入话题二、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三、师生互动,共享资源四、体验交流,升华情感)下面就其中重点环节及整合点的设置进行说明:

  在谈话导入,引出话题环节后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少,影响情感升华及责任意识提高的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信息技术整合点:提供地震大事记模块,包括“中国十大地震”“最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张网页(网页展示)供学生查阅与学习。网站成为教材的扩充内容,直观、便捷、生动地将大量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放查阅及汇报录像)请大家看:这是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节课设想的教学环境是计算机教室,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机交互,但由于条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查阅不充分。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未受影响。(播放下一段)请看这是在之后的师生交流,共享资源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整合的各种资源进行汇报、交流。(停止后)本节课他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它给人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无情的伤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这个整合点的设计帮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灾区人民的.伤痛中,所以我设计了播放视频,升华情感这一环节。灾害无情人有情,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引出学生对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共鸣。此处我设计本课第二个信息整合点:播放了相关资料:1、学校全体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的视频资料,(播放视频)2、专题网站的相关资源(网页中灾害无情人有情版块)如社会哀悼日全国默哀、各界献爱心、英勇救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珍惜拥有,奉献爱心。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发而出,在爱心卡上写下他们最浓的关怀。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生机的交互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达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一张张情真意切的爱心中所书写的珍惜拥有,奉献爱心。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诠释。

  反思整节课,我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课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