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相除可以用“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这样的安排可以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后,紧接着教师给出:

  例1:现有以下各式:2,请同学们任取两个进行组合,使组合后的代数式为分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答案并不唯一,通过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组合成的代数式将一个个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教师通过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加以分析,指出类似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3)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4)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无意义(5)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6)的值为负数?

四.评价分析:

  1.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新的信息对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零碎的和彼此孤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现、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就是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逐步深入,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将学生带入发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2.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误认为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后,对新知识的理解就已经到位了,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旧知识间的深层联系和实质区别,去揭示这种内在的或隐藏的联系与区别,纠正其对概念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在头脑中获得新的痕迹。

  3.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现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实施、调整等方面,从整体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反思,不仅可以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评价自己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思维火花,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第四个课题的第一节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钳工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划线和錾削、锉削的操作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锯削工具,掌握锯削操作方法。锯削是钳工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在工件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锯削,学习好锯削,才能为今后加工、装配机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训中,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锯割方法,才能正确的把工件制作出来,在钳工实训中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操作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手锯和锯削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锯削的操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对钳工的理性认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手锯的正确使用和锯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锯削方法。

  二、说教法:

  本课题以“边讲边示范边练习”为主线,通过对锯削实训进行授课与示范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四个步骤,实现对每一个姿势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1、讲解示范锯削的基本姿势和安全知识。

  2、教师精讲多示范,学生多观察多练,充分体现生产实习教学的直观性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3、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对比,互相指导的方法,使学生感到互相帮助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4、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反复练习,及时的信息反馈,从而讲清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逐步学生提高技能。

  基于对本课程实践技能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锯削实例零件为加工项目,通过实物展示前面实习中学生加工的零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向学生提出锯削零件的加工项目,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媒体展示,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练习和完成任务,最后反馈小结,从而讲清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学生提高技能。

  三、说学法

  1.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零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本课题通过把锯削的姿势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姿势动作,边讲解边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钳工技能的基本方法——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法。

  2.在项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新技能。同时也安排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互相关察,相互纠正错误的操作姿势,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掌握授课指导、示范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四个基本环节。

  巡回指导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巡查和指导:

  1、站立的位置及姿势是否正确;

  2、锯弓的握法及锯削姿势是否规范;

  3、安全文明生产。

  (1)锯条要装得松紧适当,锯削时不要突然用力过猛,防止工作中锯条折断从锯弓上崩出伤人。

  (2)工件将锯断时,压力要小,避免压力过大使工件突然断开,手向前冲造成事故。一般工件将锯断时,要用左手扶住工件断开部分,避免掉下砸伤脚。

  总结指导

  在训练结束后,老师根据课堂记录对实习纪律,文明生产方面进行总结;对工件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使学生真正掌握锯削姿势。

  五、教学预设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以“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并以启发提问,讲解示范,实践教学,教师点评,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展示工件,示范演习,巡回指导,使学生直观易懂、降低难度,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通过“任务书”以及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进行课堂反馈,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反思

  课堂上在动作示范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太多所以有个别姿势动作不正确无法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造成有些学生养成错误的动作习惯。

  如果加上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会提高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也就是运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将现场将学生操作的典型问题拍摄下来,即时放映共同探讨。这样评价反馈的及时,利用这一手段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会起很大的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绝不是短短45分钟时间能解决的。这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来体会、交流、感悟的。在以后的实习中,应该多加注意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要强调实习的安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