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一、课题产生原因:

  零花钱是学生亲密的伙伴,每天伴随学生上学,放学时又离他们而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中有几百名学生,他们每天共有多少零花钱?他们每天会花去多少零花钱?他们都买了什么东西?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消费。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决定利用综实课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一次亲历零花钱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回答“该怎样使用零花钱?”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的产生与利用。由学生花钱的现象引领出实践活动的主题,很多学生都会带零花钱,既然有钱,通过课堂上的小调查,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来源。其次,让学生观看学生花钱的真实相片,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不难知道学生零花钱的去向。然后设计话题:我们自己的钱,一会儿就变成了别人的钱,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不要守住自己的钱?引发学生的争议,教师因势利导,导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个环节,可能会花点时间,但并不太难,问题最关键的是:学生子课题的确立,也就是说:让学生研究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最初我认为,只要引导学生对零花钱来源的探寻,对零花钱去向的认识,才有可能正视零花钱的合理使用。因此,我准备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1、调查零花钱的来源;

  2、调查零花钱的去向;

  3、研究零花钱的合理使用;

  然后在过程汇报或是终结性汇报的时候,才对他们各组进行整合。但这样一来,就把各个小组截然分开,知道零花钱的来源,却不知道零花钱的去向,知道零花钱的去向,却不知道零花钱的来源。缺乏着两个方面的认识基础,又怎么谈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呢?如果不从这些方面成立研究小组,那么只能从学生零花钱的去向去调查,于是我试着把学生的研究小组分成:

  1、零食调查小组;

  2、学习用品调查小组;

  3、文体用品的调查小组;

  4、其他方面的调查小组。

  在预设这些小组活动计划时,我又遇到了一个困惑:设计第一个小组活动计划时,还很顺手。设计第二个小组时,就感觉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第三、四个小组的活动计划时,我根本就无法预设了。因为我发现这些小组的活动计划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按照零花钱的去向去活动的。小组与小组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缺乏个性,也显得很狭隘。怎么办?如果不这样,学生的研究小组又将从那些方面入手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想着明天就要在本中心试上课,而今晚的教案仍无着落,那时候的心情,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找不到问题出路时的苦恼与迷茫。

  但我最终还是确定小组的研究目标:

  1、买零食花去多少零花钱?

  2、零花钱都买了学习用品了吗?

  3、我们用多少钱买健康?

  4、零花钱有多大的作用?

  可是在第二天上完课的评析会上,就有教师提出疑问:既然本次教研主题是课题产生,学生的研究小组的活动目标也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怎么还是按老师的预设进行呢?这真是一针见血,一下子卡住了我的要害,这也是我对本次教研主题理解之后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几斤几两,让学生自由畅谈话题,有谁知道他们会提出多少刁钻、离奇古怪的问题呢?我对他们的问题又将如何处置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需要教师平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我都比较薄弱。但是子课题的产生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所以我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能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随机应变啦。

  学生子课题的产生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可以应用归纳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归类,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确定子课题。最终我选择后者,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应该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赶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子课题的成立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活动计划的制定,这是整个实践活动的蓝图,如果让学生匆忙的定下活动计划,使计划不完善,势必影响今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准备了制定活动计划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充分交流之后,再来完成活动计划,这样有利于他们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制定的计划才会更完整,才会更实际可行。这是我在预设教学过程时的真实想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想,恳请各位领导、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14页例1,练习四第1——5题。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它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还是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以及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使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是本节重点,其中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几点教法:

  1、有目的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心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画线段直观上理解弄清数量关系,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的数学核心思想是:“教是为了不教。”这正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学法:学会通过画线段图、观察、分析、归纳最后概括出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解题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解题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1)20的1/5是多少?(2)6的3/4是多少?

  (通过复习,使学生唤起回忆,巩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沟通新知识,为学好分数应用题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1)学生读题、审题,明确条件和要求问题。

  (2)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指名多位学生说说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吃了4/5是指吃了哪个数量的4/5。

  (3)学生尝试练习解答,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

  (4)引导学生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即:单位“1”×几/几=几分之几的对应量。

  (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弄清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题中的“单位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规律,特别是差生,先让他们发表见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反馈信息”,教师进行精讲小结,归纳,解决疑难,揭示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第1、2题。

  2、做练习四的第1.4.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