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动物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动物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从复习引出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很快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2×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动物乐园的实际问题,课本59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2、3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