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安全教育培训资料(2)

时间:2021-08-31

 7、什么是现场定置管理

  首先是在车间或岗位现场,从平面空间到立体空间,其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工件等的位置要规范,文明管理。二是对现场的人员的行动要进行限制性管理,即:红色的区域——是禁止区域,其间有危险或危害;黄色的区域——是警告区域,其间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进入时,要特别注意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三是绿色的区域——是安全区域,人员可以进入,而危险的物流要加以避免。

 8、烟头为什么能引起火灾?

  燃着的烟头表面温度为200℃—— 300℃,其中心温度可达700℃—— 800℃,而纸张、棉花、木材、涤纶、纤维等一般可燃物的燃点为130℃——139℃,极易引起火灾。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蒸汽的点火能量一般在1毫焦耳以下,烟头的危险性就更大。另外,未完全燃烧的炭灰里有火,掉在干燥的疏松的可燃物上,也易引燃起火。

  9、易燃场所的行为“四忌”

  一、忌动火。包括不能焊接切割、吸烟及携带火种。

  二、忌穿着化纤原料的服装和钉子鞋。因为他们随时都会产生静电火花或撞击火花。

  三、忌使用非防爆工具、灯具。以免产生撞击火花和电火花。

  四、忌使用BP机、对讲机、手机、电话机等。现场只需使用防爆型电话机。

 10、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包括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忘记关闭设备,操作错误,工件刀具紧固不牢等。

  (2)安全装置失效

  如拆除了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装置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如工作梯,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拉临时线不符合安全要求等。

  (4)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理切屑,不用夹具固定而用手拿工件进行机械加工等。

  (5)物体(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平衡梁、易旋转或移动的机器设备等)。

  (7)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未使用或正确使用。

  (8)穿戴不安全。如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着过于肥大、宽松的服装,未将长发盘在帽子里;戴悬吊饰物;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穿高跟鞋、凉鞋、拖鞋进入车间等。

  (9)无意或为排除故障而接近危险部位,如在两个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间清理卡住物时,可能造成挤伤、夹断、压碎或人的肢体被卷进而造成严重的伤害。

 11、常见火灾发生的火源:

  1)炉灶设备位置不当,靠近可燃物;2)使用炉火不慎,无人管理;3)在堆放可燃物附近吸烟;4)使用灯火不慎;5)烘烤;6)死灰复燃;7)电气安装使用不当;8)电源短路;9)焊接;10)静电放电;11)机器摩擦发热等。

 12、三违

  1)违章指挥

  主要是对企业领导讲的如下现象属于违章指挥: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更改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进行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

  2)违章作业

  主要是对现场操作的工人讲的,以下现象属于违章作业:不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不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无证从事特种作业等。

  3)违反劳动纪律

  不遵守以下要求就属于违反劳动纪律: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活动;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坚守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方吸烟动火等。

 13、事故隐患


  有导致未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具有潜在的事故危险性的设备和环境方面存在的不安全状态。

  14、安全月

  自2002年起,每年6月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通过“安全月”活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继续深化安全整治,推进企业加强基础建设,巩固发展全国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形势,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15、文明生产

  是指企业职工和领导自觉做有理想、有职业道德、讲文明、守纪律的劳动者及努力创造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环境。

  文明生产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从物质文明建设看指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和事故隐患,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达到无事故、无污染、安全卫生的目标;从精神文明建设看指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生产习惯,反对冒险蛮干、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16、灭火的方法:

  1)冷却法:即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之降低燃点以下而停止燃烧。

  2)窒息法:即隔绝空气,使可燃物质无法获得氧气而停止燃烧。

  3)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未燃烧的物质分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源孤立,火势不能蔓延。

  4)抑制法;使灭火剂参与到反应中去,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

  17、企业职工的六种不安全心理因素

  1)自我表现心理

  这种心理在青年工人身上较突出。他们虽然进厂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但常常表现的很自信,很有把握,在别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的不懂装懂,盲目操作;有的一知半解充内行,生硬作业;有的甚至横充“好汉”,乱摸乱动。对这些好自我表现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是很危险的。

  2)经验心理

  持这种状态的职工的特点是凭自己片面的“经验”办事,对别人的合乎科学道理的劝告常常听不进去,经常说的话是“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干的,也没出事故”。有的技术上有一套,工作热情很高的老工人发生事故,多数原因在于过分相信“自我经验”上。

  3)侥幸心理

  完成一些操作,往往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有些安全操作方法比较复杂,有的职工存在侥幸心理图省事,常把安全操作方法视为多余的繁琐,理由是“别的省事的方法也不一定出事故”。把“不一定”这种“偶然”当作“一定”的“必然”。于是,对明明要注意的事项他不去注意,明令严禁禁止的操作方法他照样去操作。这种人常常是出了事故而后悔莫及。

  4)随众心理

  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状态。绝大多数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都会有所表现。

  5)逆反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表现在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持这种心态的职工往往气大于理,他的指导思想常常是“你要我这样干,我非要那样做”。于是,由于逆反心理而违章作业,以至发生事故的事不乏其例。

  6)反常心理

  人的情绪的形成通常受到生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刺激影响。夫妻间争吵后上班的职工,多数心情急噪或闷闷不乐;有孩子生病在家或家有牵肠挂肚之事的职工,在岗位上会心神不定。俗话说一心不二用,职工在反常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工作,很容易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