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散文

时间:2021-08-31

  我的家乡在江西鄱阳县,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带,水系很多,因此每逢端午节,赛龙舟是必有的项目。

家乡的端午散文

  端午节,有各种叫法,在我家乡管它叫做“双五节”。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很忙,乡亲们从早到晚都在忙着裹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通行的风俗,很多地方都基本相同。著名作家萧乾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相关的描述。不过萧乾先生的家乡过端午风俗甚多,也很特别。什么贴符、贴五毒、系百索子、吃“十二红”等,可谓丰富多样。正所谓“一方风水养一方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独特风俗。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必有的风俗主要是:插菖蒲。菖蒲,是一种野生灌木草系,主要生长的水塘,叶子很细很长,像锋利的长剑。关于端午节插菖蒲,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驱除毒虫,这点倒有似萧乾的贴五毒。另一个说法就是为了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这一点,一直没有根据,只是听老人家说的。吃桂花糕。桂花糕都是老一辈的人做的,记得端午节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吃这种糕点,有黄色纸包装的、有绿色纸包装的、有红色纸包装的,味道好极了,很粉很甜。吃咸鸭蛋。这是端午节通有的风俗,萧乾老前辈的家乡在高邮,清晰的记得他那里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嫩白。同样,我家乡的咸鸭蛋稍不逊色于高邮的鸭蛋。质同样细腻,油不太多,但是非常嫩滑。端午节这天,红鸭蛋、绿鸭蛋、白鸭蛋都很齐全,那时候我最喜欢吃花色的鸭蛋,不太喜欢白色的鸭蛋。吃咸鸭蛋,很多人喜欢吃蛋黄,因为油份都在蛋黄里面,我不太喜欢吃蛋黄,总觉得吃着怪怪的,倒是喜欢吃蛋白,香嫩的很,当然还有咸鸡蛋,总之,那些各色形态的鸭蛋、鸡蛋至今还清晰的印在脑海中。炸麻花。是儿时最乐意的事情了,其主要材料是淀粉,最好是优质的早稻,应为糯米太糍。把米在锅里炒成蛋黄色,再磨成粉,然后搓成八字形,放在滚开的菜籽油锅里去炸,那浓浓的香味总是让人回味。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要炸麻花,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什么零食,基本上的小吃都是自家做的,这些麻花够吃一下半年的。

  端午节最隆重的风俗就是裹粽子。头几天,一般是男子上山去摘取嫩的竹叶,要挑选新鲜的,而且叶大的。摘好了,就要浸泡在水里一两天,而后就是挑选优质的糯米。到了当天,大都是妇女去裹粽子,一般要裹一上午,粽子的形状大都是个头很大的圆锥形。那时候裹粽子,一般都是纯色的,也就是没有什么馅,要有的话,也就是黄豆馅,绿豆馅。如今各种馅的粽子都有。小孩子最想吃的也就是粽子。吃粽子,我们也很讲究,一般不直接吃,喜欢蘸着白糖吃,很嫩甜。一次最多吃两个,听大人们说,吃多了消化不良,但是我们那时候哪管这些,非要把肚子撑得跟孕妇一样才罢休。

  晚上,劳累一天的乡亲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端午,正值夏季,蚊虫、毒虫很多,所以傍晚的时候家里闭上门,用一种野草药制作的熏香,放在屋子里驱虫。孩子们最喜欢晚上去池塘边捉萤火虫。捉萤火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萤火虫诶,来吃焖饭蒸肉哦”据说只有这样叫,萤火虫才会向你跑来,我那时候也试过,觉得还是挺管用的。捉来的萤火虫都用瓶子装好,待回去再放在蚊帐里面,美极了。萧乾老前辈小时候捉来的萤火虫是用吃完的咸鸭蛋壳来装,我不知道这样萤火虫的光芒还会那么亮吗?

  端午节的这些风俗,一直流传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工的东西越来越少,大都是加工产品。所以对于家乡的这些淳朴的风俗,就显得格外珍惜。尤其作为常年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来说,由于空间的阻隔,只能用吃粽子的方式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其实他们吃的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而是在品尝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