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望春天散文(4)

时间:2021-08-31

四风筝

  就在自己为自己的未来感慨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打断了我的酸楚。原来在离自己几米远的地方来了几伙放风筝的,风筝是如何放飞的,没有看到,只见手里的摇线轱辘来回的转动,时紧时松调节着风筝的高度和角度。仰望天空,几个风筝在晨曦中展翅飞翔着。其中一个最为真假难辨,那就是老鹰的模样,上下翻飞,展翅的姿势都和真的老鹰一样,看着风筝在天上飞舞,想起了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也是这样的早春,自己也是放飞着一个老鹰的风筝,这个风筝还是别人在出差时从山东潍坊捎来的,据说潍坊的风筝那才叫棒,不但好而且花样繁多,可惜没有去过潍坊也不知道潍坊的风筝究竟能有多大的规模,能有多少品种?

  潍坊没去过,北京经常去。在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风筝放飞全过程。那是一个暑期的早晨,一缕缕晨曦照耀大地。一般暑期很少有人放风筝,因为没有风,风筝需要借助风的力量才能展翅高飞。偏偏是这样的季节,山东潍坊来的一个老人要在天安门广场放飞风筝。还要放飞很难放飞的蜈蚣,那蜈蚣有100多节,长有几米,需要好几个人帮助才能让它起飞,为了看风筝起飞,我混在了嘈杂的人群中。

  放风筝的老人,将风筝的头也就是蜈蚣的头,和牵着风筝的线拿在手里,而后那几个人分布在蜈蚣的每个部位,中间的间隔是一样的,直到尾部。拿头的那个老人在前面跑,拿各部位的那几个人跟着跑,就见手中的风筝线一点点的放松,风筝逐渐的升高,那几个人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放风筝的人不断的跑不断的放手里的线,最后那个风筝就高高的升到了空中。看到风筝能在没风的季节一次放飞,人们对放风筝的老者产生了敬佩,那风筝是他自己糊的,每一节蜈蚣的骨架都是用细竹条一点一点的加热围成的圆。制作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放飞的过程也是一点一点的熟练的过程。看着风筝高高的升高的天空,像蜈蚣一样在天上变化着花样,人们对老者赞不绝口,那老者一幅脱离滚滚红尘超凡脱俗的模样,对大家的赞美感觉麻木,浑然忘我地放着风筝,那些帮忙的人也是陌生的人,热心帮忙而已。

  这次难忘的经历,令人难以忘记,藏在心中的角落,今天看见几个孩子放风筝,开启天安门广场那一幕。公园里,放风筝的孩子有十几岁,他们唧唧喳喳地像回归的小鸟。侧目观瞧,也有中年人放风筝,沉稳的松紧手里的线。也有耄耋老人,坐在马扎上,悠然自得的放着自己的风筝,一会儿松线,一会儿紧线,不时看看那几个风筝,调整距离别在空中缠绕了,如果缠绕了那就麻烦了。我曾看那到过缠绕的风筝,没法分开,只好双双剪断手里的线,彻底地放飞,也学着古人的样子。古人放风筝放飞的是晦气,现代人放风筝放风筝放的是情趣。天壤之别,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刻,我真想化作一只风筝,翱翔在天际间,但我又不想成为别人放飞的玩偶。所以,我更想化作雄鹰自由地翱翔在浩瀚的环宇,叱诧天地间。

  正是:

  望尽平芜翠烟浓,柳绿桃红,雾霭朦朦,梨花帯雨沐春风。

  晓妆淡抹晨练中,动扭秧歌,静放风筝,轻歌曼舞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