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散文

时间:2021-08-31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月的农历十五,天上就会出现一轮圆月,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之时,月亮愈发显得又大又圆。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中秋之夜,月亮分外皎洁,它像一只玉盘悬挂湛蓝的夜空,显得那样晶莹明澈。皎美的月亮,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唤起过人们许多美妙的遐想和回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将月亮视为美满、吉祥、幸福、团圆的象征。但是,人的一生中,也同月亮一样,团圆总是短暂的,聚少离多才是常态。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在久远的别离中,凭借瞻仰明月来沟通信息,生发妙想,寄寓情怀,传递思念,共同感受月亮的抚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中秋佳节,那些远离故土的亲人,一旦望见他乡的月亮,便起游子思乡之心,多少尘封的记忆,就会如潮水般汹涌,把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全都托付给了天上的明月。

  记得小时候,每逢皓月当空,秋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心脾的中秋之夜,家乡庄户人家,都会在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上月饼和时鲜瓜果拜月。父母便会端上亲自做的“冷火饼”、从镇上买回来的月饼,还有自家种的瓜果,一切布置妥当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拜月完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开始分享供品,父亲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从他们的父辈口中流传下来的关于嫦娥、吴刚、桂树、玉兔的古老故事。

  前年中秋节是我们一家人陪伴父亲度过的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中秋节。那时,父亲已经病重,我携妻带儿赶回老家看望父亲。当晚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皓月当空,柔和的银辉洒落在刚出院不久的父亲身上,他清瘦的面容沐浴在月光中。做过小学老师的父亲对我说:“你还记得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吗?”我应了一声,“记得。”于是,父亲低声吟诵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日,虽然父亲已离开我们近三个年头了,但这一幕就像发生在昨天,父亲的乐观、坦然的人生态度仍让我感慨万千,浓浓的亲情仿佛浓缩在那一轮明月中。

  父亲走了,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空空荡荡的。现在每到中秋节,无论多忙,我和妻儿都要赶回家陪母亲。母亲端上来的月饼是完整的,只是少了父亲。我抬起头,天上的月亮真圆,仿佛是父亲的笑脸。

  中秋的月,思念的月,亲情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