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阶段的原创散文

时间:2021-08-31

  我所在的81中文(1)班,共46个同学,其中9名女同学,主要来自当时的镇江地区所属的市县和无锡、苏州地区郊县,大致包括了现在苏南地区的所有县市。

  我们这48个同学,年龄也参差不齐,最大的是1957年的,最小的是1965年的,相差大半圈了。但大多数还是60后的——当然,现在流行“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说法,当时并没有“60后”这一说。

  大家都是来自农村的,按理说,农村人的那种质朴、憨厚等等特性,应该在我们同学身上得到一些体现。但恕我直言,我看的比较多的倒是少数人的偏狭、计较等等坏毛病。一些人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脸红脖子粗,大打出手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弄得大家很不愉快。举个例子吧,三年时间全班的男生,除了我所在的宿舍8个人始终在一起而没调整过,其他宿舍的大多为了回避一些人的矛盾,而调整过好多次,以致辅导员最后都没办法再调整了。

  也许,我们那时大多17、8岁,正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时候,好胜心强,不会妥协,所以一遇到利益纷争等,哪怕是无原则的纷争,不管大小,就针尖对麦芒了,矛盾难以避免。

  我们宿舍8个人,除了我外,分别来自溧水、高淳、武进、丹阳、宜兴、金坛、无锡(现在的锡山),年长的是来自金坛的陈志和,1961年的,最小的则是我,还有黄本荣和我同年,都是1964年的。

  也许我们8个人的个性总体比较的温和,所以相处起来容易融洽。来自武进的仇定荣(一开始,我们就叫他“老仇”)、丹阳的姜坤荣,不论你请他们做什么事,他们总是笑眯眯的用带着吴语的普通话说“好哎(读音wai )”。尤其是姜坤荣,那时市场上还没有被套卖,我们缝被子的事就他包办了,他本身长得白白净净,不像农村长大的,颇有点女人的味道。来自溧水的黄本荣、高淳的王悟骅着总是带着微笑和别人打交道,而且两个人说话都不急不徐,舒缓有致,即使有什么意见,你也没办法和他们发火。王悟骅更是慢性子,做事不急不慌,而且极具幽默感——是那种冷幽默,你笑得肚子疼了,他自己却不笑,让你和他急不起来。来自宜兴的周开明总是把馒头叫做包子,把包子叫做馒头。他一进校,就找来《资本论》等大部头,整日默不作声的苦读,与人无争,也不会与大家有什么纷争了。无锡的周江,确实不大看得起我们7个乡下的,他平日交往的也是几个无锡的老乡,我们知道他的这一习性后,也不多计较,大家倒也相安无事。倒是近几年,他和我们来往得十分频繁。

  8个人中,年龄最大的来自金坛的陈志和,整天看《红楼梦》,最喜欢林黛玉,孩子气最足,经常会发些莫明其妙的小脾气,但我们都能一笑了之,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摩擦了。仅仅有一次,晚自习后回到宿舍,他和周江为了争夺一副哑铃而争吵了几句,也互相捋起袖子,一副大动干戈的架势,但很快就被我们劝开了。没几天他们就和好如初。这大概是我们宿舍唯一的一次纠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