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2)

时间:2021-08-31

  仰望浩瀚《繁星》,轻抚绵绵《春水》,依然看得到冰心奶奶优雅柔美、清风明月般的身影。“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在那至纯至灵的爱里陶醉,无论用什么语言去赞美冰心都难免浮浅。她的作品,她的人格,那永恒的烛照人心的光辉,与质朴无华的大自然同在,让你可以领略可以体味,却一言难尽……。

  冰心好似是在昨天,这一切也好似是在昨天,而爱,真的会永恒!

  对待一位同学的不幸,整个集体都转过去不理,再没有比这种利己主义更糟糕的了。而相反,集体去参与,就会避免孤独,人就会限制自己的愿望,就会渴望去参与。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这名家之见让我想起了他——

  他是我的准学生,概括他的性格,应该是这样的:课间不能和同学正常交流,凡事总愿意诉诸武力,课上无法和同龄孩子同步学习,生活习惯上一塌糊涂。冷落他的存在或者流露急躁和粗暴,其实是一个老师对待他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在他面前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用那份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来无声的束缚他,以至于让他感到一种压力,当然,这也并非对他存什么上进之类的希望,而是根本放弃了对他的教育,放任自流。只要他平平安安,别的也就不再奢求。在这样的一种似乎成为习惯的偏见中,学生也更加疏远他。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压抑和被封闭的环境中他生活的非常不快乐,孤独感自卑感重重包围了他。

  简单地搜索和整理一下自己的记忆,若干年前我也曾接触过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学生,他也是一个非常好斗的家伙,一个从来都不会安份地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家伙——即使坐在教室,我相信他对老师的讲解也是不知所云,还有的便是他唠叨不清的吐词发音、类似于弱智儿童的眼神举止、很短但极为有力的粗壮四肢。不管是谁,只要是惹了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仗着打架时什么都不怕的那股子傻劲,他成了学校最瞩目的明星。

  象这样的异类,很多老师在对待他们时,使用的都是一些粗暴的方法,甚至还包括一些体罚。本来我也应该是这些老师中的一员,因为我能够想像得到,也可以理解得到:不管是谁,只要教他,都会因此增添许多无奈和苦恼。这样一个可谓一无是处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你付出一丝怜爱的,但当我偶然间得知因他的父母离异,他衣食都没有着落时,我心里不禁有了震动和酸楚,想起不管在校外哪个角落,只要遇到他,总会听到许多优等生都未必能喊出口的“老师好”时,我在学校里对他的那丝囿于心中的愤怒也在无形中被消磨的干干净净,且心灵深处对自己在学校里施加于他身上的哪怕丁点儿的粗暴也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孩子不理解你的要求,孩子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那不是他的错。我应该给他一个至少能够提供安全感、充满爱心的班级生存环境,我要做他的“保护神”,拯救如同迷失方向护的羔羊。

  于是我做了很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他交流,引导学生在他周围建立友善的环境;鼓励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批改时,不管完成得如何,绝大数是表扬和赞许,具体形式有:写字五星、作业批“好”、周末授予奖状和口头表扬等;鼓励他把自己的“创作”献给老师;放学路上我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上课把他的到班情况放在心上,去医院看望因生病住院的他,在生活上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在班级里带领学生和他融洽沟通,注意教育方法的常变常新,有的时候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

  犹记得因为他打架让我不得不和被打孩子的家长协调的一幕又一幕;犹记得我给他的不叫作业的作业本上批上一个又一个的“优”、“真棒”;犹记得我们的私下约定——为争取那张少年之星的证书而不断努力……

  宽容如同雨露,滋润了他几乎干涸的幼小心灵。慢慢的,他有了老师的肯定,有了同学们善意的支持和掌声,周围的老师、学生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源自内心的那份快乐,他黝黑的脸颊也被喜悦的笑容和其它溢于言表的高兴情绪修饰得清晰可见。是的,他也渴望被关怀,他有属于自己、只和自己比试的成长空间,他有得到提高、唤起自尊的可能;他也有获得学业成功的欲望和需求,他也有获得个性发展的权利和理由;他同样渴望拥有生命、思维、行为、意志的自由空间,他同样追求别人的认同、欣赏、表扬和夸奖。他和许多正常的孩子一样,也有他自己的“闪光之处”,只不过这需要我们用宽容去挖掘。

  “剪者用心付热血,全因树头有此枝。”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长处,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对待每一个孩子,应该不以智愚而不同,不以优劣而相异。向那些在苦难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吧,不要因他们贫穷、不幸而歧视他们,不要因他们是“差生”而看不起他们,拥有宽容的心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信奉不是棰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有理由让他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丝丝入扣的呵护,期盼这会成为他小学阶段甚至是人生路上的转折点。

  何怀宏在其《良心论》中认为:恻隐之心纯然出自对他人的关切,而完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更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利益。作为老师,在任何时候是不可以放弃任何学生的,无论他有多糟糕。

  五年前,我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初为人师,我满怀热忱,想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我努力的备课,做教学笔记,力求使每一节课生动而富有知识性。然而现状令我失望,学生不服从管教,上课不认真听讲,恨铁不成钢的我为此生气,甚至大发脾气。孩子们的眼神也从好奇,变为疑惑,甚至变为反抗,笑容一天天从我脸上消失。从几何时,我也变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了呢?

  语言学家罗兰说:“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恼、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涉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识了。”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每周一读》、《教育文摘》这些书籍,像一道道光芒给我以慰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