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文品读

时间:2021-08-31

端午散文品读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端午散文品读】相关文章:

1.品读端午节作文

2.品读秋天散文

3.品读生活散文

4.品读自己散文

5.品读水散文欣赏

6.品读崖上人的散文

7.品读爱的旋律散文

8.关于感恩的散文品读

上一篇:清明祭父的诗歌 下一篇:亲情暖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