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事散文

时间:2021-08-31

  一、爷爷的铜戒尺

童年的记事散文

  我九岁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人世。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宽严相济,但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把永不生锈的铜戒尺。

  戒尺,是旧时先生体罚学生的一种教具。相当于现在讲台上的教面棍。“引以为戒”这句成语好像就来自于戒尺。据说,在课堂上要是那个学生犯了错,就伸出双手接受戒尺的惩罚。不过,先生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只可以打手心不能打手背,因为手心的肉是软的,不怕打伤。手背骨头多,容易被打坏。每每看到这把黄亮亮的铜戒尺。我就很自然的想起了当年是教书匠的爷爷。爷爷的父亲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在这个书香门第长大的爷爷对学业很重视。

  爷爷一生勤耕于教育。他四个儿子,有三个在外工作,唯独父亲小留在他身边。常听伯伯们讲,爷爷对学生的教导是非常严厉的,不说别人,仅他们几个在学生时代,就经常挨过爷爷的铜戒尺。每次教训他们的时候,就是在家里检查作业,或是站在身后看他们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为此,心疼孩子的奶奶常常不是掉泪,就是跟爷爷赌气。不过,严师出高徒,正是有了戒尺的不留情面,才使他的几个儿子都成了对国家有作为的人才,也为我们这个书香门第争来了脸面。

  我小时候倍受爷爷的宠爱。我记得的爷爷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常常戴着老花镜翻看着发黄的麻纸线装书。村子里过红白喜事,爷爷是礼房先生。头一天,他把那把黄亮亮的戒尺压在放在桌子上的红纸上,蘸墨挥毫,龙飞凤舞的写着对联,旁边一个人在专门给他磨砚。爷爷那种表情相当的严肃,这表明了他对写对联的认真态度。过事那天,爷爷坐着礼房的椅子,手握小耗毛笔,在礼薄上书写着随礼人的名字。那把铜戒尺,仍不声不响的横躺在礼薄的上方。谁看到它都会稀罕的赞说一番。我是爷爷很喜欢的小孙女,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怕他。看到他在礼房忙乎,我就跑了过去。这时候,爷爷便会从桌子上放着糖果类的盘子里给我拿出一个,然后轻轻的拍拍我的头,让我去找妈妈。那时候的糖果可不比现在的糖果尽够的吃,能吃一块糖果在小孩子心里是无比幸福的事儿。

  爷爷常年居住在一间虽然窄小,但是却冬暖夏凉的屋子里。我每到到爷爷那里,首先看到的是靠炕边的一大书架子书。随后就是放在炕上的一个做书桌用的小饭桌,桌子上用铜戒尺压着写毛笔字的麻纸。七十多岁的爷爷,还经常练写毛笔字。我一来,爷爷就要我爬上炕,手把手的交给我写字。几十年过去了,那种情趣却常常历历在目啊!,一张麻纸,一把戒尺,一方砚台,一支秃笔,一屋清香,我跟老态龙钟的爷爷,就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我无数个星期天。爷爷写得毛笔字工工整整,是正楷字,写得极好。他的为人也和他的字,他的戒尺一样方方正正。在村子里口碑很好,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如今,他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是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常常在我跟前提到他。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早年由于客观地原因,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虽学识浅薄,可爱读书的习惯一直都在。闲暇之余也喜欢写个不成器的小文章。这些方面是与爷爷感染是分不开的。于是,在这秋后的一个清闲的晚上,对凑出了这篇短短的文字,一表对爷爷的怀念。

  二、蓉儿

  生活在农村里,心里惦念的是村里的大事和发生在周围男人和女人们的故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面貌年年一直在变化中。家家楼房耸立,俨然城市小区。

  事情围绕在门口一个女人身上。一个面貌看似不漂亮的女人,却有着男人的胸杯,女人的柔情,对儿女十分关爱的母亲。在村里,巷里公认能干,能吃苦的女人。她的名子叫“蓉”,十八岁嫁到这个村里的一户穷人家户里,丈夫是个憨厚的汉子,公公是个病弱的老人,当年的她瘦弱单薄。

  就是这个单薄的女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丈夫人老实,只能干些苦力活,对经济概念没能力。家中大事小事都是她理料。她对老人孝敬,对丈夫体贴,和邻里相处融洽,是个贤惠刚强的女人。她在田里做地,犁地,耙地,样样拿得来,放得下。尤其种小麦,摇耧,比好庄家把式都得力。巷里的男人,女人心里都佩服得紧。

  她头脑聪明,苦头十分的好,嫁到这里,多年来,小生意做的不停。她刚到这家时,三间烂破房,木棍栅拉门,一贫如洗,更不说吃什么好的了,穿什么象样的了,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这家苦难的担子。她风里来,雨里去,泥里走,泥里爬,努力营造家的温馨。

  柔弱的身子拉个小平车贩果子,寒冬里,脸冻得通红,手上的风口子烈得血丝丝流,但是她,不怨言,脸上依旧的笑容依依。就是这个寒冷的冬天,勤劳的女人挣下一笔买自行车的钱,在七十年代自行车可是最时髦的交通工具。你说:此女人简单不?

  从此这个自行车与她相伴,风雨无阻,卖成衣。各种小生活品,怀孕期间照常干活。那有现代的人会享福?吃这保养,吃那护理。常是顶着烈日头,冒着严寒风,一如往昔,坚持着奔波于生活。

  随着三个儿女的降生,艰难的日子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记得一次,她拿着罐头瓶子来我家借油,我心都深深的疼了一下,憔悴的她,看了让人心疼。虽然我也是刚嫁到这里,看到这一幕,无言却沉重。

  门口的老人们经常叙说她的往事和对老人孝敬。至于以后,我们常在一起相处,发生的事情更是一目了然,虽然她大我许多,她对我却有着母亲和姐姐般的关爱和相懂。和邻里相处共事不计较得失,是个大度的女人。

  她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骑着自行车十几年来卖成衣,有一次,她疲惫身子,骑车子推一大包货物,推不上去。坐在沿头,歇了会,继续上路。坚强的她,勤勤本份,尽管很累,很苦,从没吭过声。供儿女上学,盖房子,买家属院,尝尽辛酸苦辣。含辛茹苦的她给了儿女们温暖的家,给了丈夫的爱,给了老人的亲情。她呀了不起!从心里,十分的尊敬她。随着努力的勤苦奋斗,生活渐惭地富裕起来,虽然她老了,可是她的心劲很大,精力充沛,心里总是盘算着怎样才能致富。

  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了,在她的领头人理料下,大儿子楼房盖起了,二儿子家属院买下了,女儿嫁人了,儿孙相依,按说,该享福天伦之乐了,可她爱劳动的精神,一直丢不下,又买下一辆电动三轮车,做起了销货小生意,热季,和老伴种地锄草,搞副业。庄稼收完后,冬天了,进些货物碗筷,小生活品,挣些养老钱,尽管很冷,老两口脸上洋溢着祥和的笑容,骑着电三轮穿行于街道小巷,寻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点缀着生命的色彩。勤劳的她,阳光下笑容笑得好甜美。

  她是我们村里女人的实在人,尽管她没那花容月貌,可是在心里觉得她好美,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