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街角的声音心情日记(2)

时间:2021-08-31

  并且历史证明,“实地研究”的理念是《街角社会》最重要的学术贡献,这种研究方法也被称作人类学中的“参与研究法”。

  其实参与研究法不被很多学者接纳。研究者必须要花上一段时间得到被研究者的信任和认可,之后才能深入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参与研究从来不是一时出成果的事,需要不懈坚持。

  相比之下,那些不投身调查而编造的数据永远只能作废,那些纸上谈兵的理论永远只是肤浅,那些一知半解就忙着下结论的行为永远只是对学术的玷污!

  二 关注那些“街角”

  每一处街角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多把眼光投向非正式群体。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态度。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地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曾经在网上看到南京农业大学社会研究所以湖南长沙某区结交帮派的调查分析,里面有种说法我很赞成:这些自发形成、政治约束力较弱的街角群体是一种“灰色群体”,往往由一些城市边缘的群体组成,它们的存在有着客观性。我的理解是:如果正确引领,这个小群体说不定形成一种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灰色”成为一种“亮色”。但如果放任,小群体很可能脱离社会甚至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灰色”演变为“黑色”。与正式群体分庭抗礼,阻碍正常活动和目标的实现。

  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街角社会予以关注,但是正确有力的引领还必须依靠政府。

  书中提及:多克原本依赖家人吃住,自从联邦救济计划开始,他可以去参与公共事业的工作了。而失业的他很可能成为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可见政府的方针政策会引导一个人甚至群体选定正确方向。书中还说:科纳维尔的男大学生因为受到高等教育而升到街角青年之上,他们努力成为专业人才,作向上的社会流动。这就与“对灰色群体加强正面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引领不能只从政策上下硬性指标,更要从教育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