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那一天是农历十月上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却少了一份月亮的朦胧和美丽,因此幼小的心灵里一开始就对月亮有种特别的感情。
最初看那圆圆的月亮是躺在祖母的怀里,当祖母用那散边的蒲扇扇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就为后羿和嫦娥的分离感到伤心,我不明白为何嫦娥决然抛弃了钟爱的后羿而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月亮。我更不理解那弯弯曲曲的精灵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祖母告诉我那是因为月亮里面另一个失意的男人吴刚在不停地砍伐桂树,而阴云密布的晚上是嫦娥躲在云后在思念后羿,那飘落而下的雨滴正是嫦娥后悔的泪水。这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在祖母的摇篮曲中悠悠飘进我未曾荒芜的童眸,不过月亮在我幼年的心里还是一团温热的朦胧,就象祖母那张亲过我的粗糙的脸庞。可是在不久的后来,祖母的一睡不醒让我失去了另一个月亮,我再也无法感受那份温暖,月亮仍然高高地挂在天空,显得那样冰凉、那样遥远。
童年的时光稍纵即逝,我由一个稚嫩无知的玩童蜕变成一个艰难求学的少年。初夏的夜晚,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草坪里看那高远的月亮,看月光的心情却少了最初的那份天真,我清楚地明白贫困的家庭由不得我去寻求儿时的浪漫,在这明亮的月光下,勤劳朴实的父亲还在田间劳作,而善良软弱的母亲也许在屋后的池边捶打一天的脏乱和疲惫。当我最初的幻想被这月光孵化出来时,我梦影中渐渐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沉重。我稚嫩的肩膀上扛着父母深深的期待。那虚无缥缈的月亮在少年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艰涩的希望。
绕村回旋的那弯小河,也曾经默默地流淌于如波的月色里,很难说清那是明媚的春夜还是落寞的秋天,我和雪儿悄无声息来到河畔的柳树下看那明亮清新的月亮,最初看到的是雪儿纯净的眼眸点燃了两弯烫人的目光,我们互相平静地欣赏对方眼中动人的风景,我想那也许就是心中渴望已久的另一个月亮。遗憾的是后来我才发现那只是浩渺的世界里升起的一钩金色的诱惑,因为年轻,我与雪儿当时未能真正的读懂它,雪儿最终远远地没入陌生的人群中。而今她那玉洁冰清的面容和飘袂如仙的身影早已消逝在天之涯、海之角。我是再也无法读到雪儿缥缈的眼眸,我读懂的是世俗的偏见和不可企及的距离,还有那仿若水中月亮般浮浮沉沉的惆怅和伤感。
也许月亮本来就是清冷的永远耐人寻味的酸涩青果,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文人骚客都曾经追随着月亮那美丽的身影。它在李白的诗句里浸润过,也让屈原的苦疼在汨罗江畔反复吟唱。我们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体味到月亮下的那种豪迈和壮观,也从辛嫁轩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境中向往乡村田圆的恬淡。身为囚徒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发了对过去宫廷糜烂的生活的追忆和缅怀。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却描述了广袤的沙漠上沙场战士的豪迈的气度。还有闺中少妇在寂寞的夜里对月亮的深情的凝望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究竟有谁能详尽月亮的滋味?面对这亘古不变的精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怀着不同的心境总会发出不同的感慨。
然而我依然钟情于如情似水的月亮,我喜欢朦胧如梦美丽如斯的月亮。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院子里又弥漫出一片清朗的月光,我与五岁的儿子坐在阳台上仰望那圆圆的玉盘,可爱的儿子依偎在我的怀里,明亮的眸子里立刻被那圆圆的精灵所吸引,我注视着儿子充满新奇的眼睛,我发现这才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晶莹、最纯洁、最自然的月亮。正当我仔细凝望他时,儿子的提问又让我陷入那个古老的话题。
“爸爸,你看那月亮,究竟是什么东西?”
月亮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从来没有深思过,我想谁也不能对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在游子眼睛里,它是一种思乡的情怀,对商人来说月亮就是一枚圆圆的金币,而对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士来说,它却是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迈气概。而这些我如果对儿子说他会懂吗?他幼小的心灵里能承载这么多纷繁芜杂的东西么?想了许久我还是用祖母讲的故事来给儿子一个回答。
“月亮只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上面有嫦娥、吴刚还有那洁白的玉兔。”
儿子听后仰着头依旧用似懂非懂的眼睛看着我。
“儿子,请原谅父亲这个善意的谎言,你现在还小,你一生下来就失去了奶奶的慈爱,你的童年已经有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缺陷。我不愿告诉你月亮其实是一个荒无人烟极其冰冷的世界,我更不愿轻易地剥夺你美丽的遐想。许多东西要等你长大后自然会明白,我只是希望你看月亮时不再象我一般的沉重和感伤。”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轻轻地在心里说。
人世间,最使我伤感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句话最初令我体会到悲凉的是在《红楼梦》中,那每一个“叹人世,终难定”的结局,使我长吁短叹过,也伤心落泪过。其实当时还是年轻,也没有真正理解那种伤别离的真正意境。因为小时候我就多愁善感,记得那时总愿养些小鸡、小狗、小猫什么的,也总养不时间长它们就会得病,可一旦它们死掉,我总是哭啊。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拿着一只死掉的小鸡,在家后院挖一个深一点的小坑,底部铺一层软软的麦草,把小鸡轻轻地放在上面,而且把它放成自己感觉最舒服的姿势,再在它上面用家乡特有的高梁秸,与小鸡隔一段距离相互交叉将两端嵌入坑的两侧,这样总感觉小鸡就有了活动的空间,不忍心将土直接压在它身上。将土轻轻地盖在高梁秸上后,做成一座小小的坟状,我才含着泪走掉。想想当时真真的一个比“黛玉葬花”还悲惨的画面吧?可爱小动物那短暂的生命使我幼小的心灵尝饮了分离的淡淡忧伤。
长大后,什么都懂了,什么也明白了,也更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尤其是母亲的去世,当母亲在自己眼前突然就再怎么呼唤也不答应了,就不明白一个陪伴自己这么多年的生命就在这一刹那永远地消失了。所以当时抱着千呼万唤也唤不醒的母亲我哭得死去活来。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一个人在他很小或者很老时失掉父母也许不会太伤心,因为太小他还不理解什么是亲情;老了以后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后,心会将什么都看得很开。唯独在年轻的时候,在什么都理解,什么还没有经历的情况下,失去这种不图回报的刻骨之爱,那种伤心没有经历一定不会体会。母亲从得病到离世仅仅108天的时间,这108天的时间是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母亲的病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是无药可医的绝症,可从不敢告诉她。白天我总是装作笑脸与母亲讲故事、说笑话,买最最好吃的东西(其实明明知道妈妈吃不下去多少))、买最最漂亮的衣服(其实明明知道妈妈穿不多长时间),夜晚钻进被窝偷偷落泪。母亲病重期间我瘦得不成样子,看着我瘦弱的身影母亲不止一遍地说:“等我病好了,你生小孩坐月子时,我一定把你养得胖胖的。”因为这句话,我躲进洗手间呜呜地压抑地哭了很久。母亲哪里知道,病魔已经夺走了我享受母爱的权利,更取消了我孝敬母亲的资格。我想,人生最凄惨的母女对话,莫过如此。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失落掏挖着我的心。
母亲的骤然离世,使我越发体会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真实感受。这份断然的离散,更加使我惊觉,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暂,人世间没有天长地久,没有如影相随,根本没有。我们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光,只能一次次无助地脆弱地遭受着碎心的伤离别愁。也许在还拥有着一段段美好时光时,我们应该去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也许当让我们真正地品尝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滋味后,才真正地懂得了在“宴席”还没有散之前去真心地祝福任何与我们同座一堂的亲人朋友。
爱也罢,恨也罢,高兴也罢,苦恼也罢,理解也罢,误解也罢,都将成为过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愿生活中有缘相识的我们,珍重这似水易失的亲情友情,肯去付出,及时回报,让真爱无时无刻点点滴滴地在我们身边浸湿渗透。只愿在我们离散的那一刻,留存在我们彼此心间的,只有感恩与快乐,没有遗憾与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