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管“闲事”:在午睡时,虽然自己也没睡着,但看见其他孩子没睡着,就会大声检举,结果将几个熟睡的孩子吵醒;在吃点心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打不开包装袋,就会有好几个孩子跑过去,抢着拆,导致吵架;厕所里我班孩子和邻班孩子发生冲突,我班的其他孩子就会去帮……而每次发生此类事情时我都会对孩子们说:“管好自己,别管闲事。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就不会有事情了。”
在强调多次后,终于有了“效果”:午睡时即使孩子发现了什么不好的事也没人告诉老师;吃点心时,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只能找老师,再也没有同伴去帮忙了。与此同时,问题也渐渐显露了:椅子倒了没人扶,垃圾掉在地上没人捡。接着,更严重的事发生了:一个孩子在厕所里摔倒了,没有一个人去扶他,也没有一个孩子来告诉老师。等我发现后追问孩子时,他们还振振有辞:“是老师让我们管好自己,别管闲事的!”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省,其实孩子们多管“闲事”,是好奇心和乐于助人的体现,只不过有时候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方式方法。对此,教师不应盲目地加以阻止,而应在实践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帮助他人。于是,我决定组织一次关于“闲事”的讨论活动。为了使活动更直观、有效,我请大班幼儿表演制作了三个视频片段,然后让全班孩子逐一观看、讨论。
第一个片段是,一个小朋友在活动室内扶起倒在地上的椅子,摆正放歪的桌子;另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的花园里捡起纸屑放入垃圾箱。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应该管,因为他们是在做好事,对别人、对集体有利。
第二个片段是,午睡时,大多数孩子睡着了,一个孩子中间醒来,发现另一个孩子还睁着眼睛,就大声检举。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可以不管,因为那个小朋友没有影响别人,也没有在做危险的事情,而大声检举反而吵醒了大家。
第三个片段是,两个小朋友在厕所打架,另一个小朋友帮忙一起打架。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怎样管才是正确的?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应该管,因为打架是不友好的事,但不是帮助一起打架,而是应该劝架或告诉老师。
此外,我还多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幼儿园里哪些“闲事”应该管?怎样管?孩子们列举了很多应该管或不应该管的具体事例,并说明“管”的具体方法。平时碰到典型案例,我也会及时和孩子们分析、讨论。如,午睡时,一个孩子在偷偷地用嘴咬拉链头,另一个孩子发现后大声告诉老师。大家通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先举手再小声告诉老师。
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们班的很多“闲事”不但得到了正确的管理,而且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