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信八角亭随笔

时间:2021-08-31

  清初由于连年征战,原本人杰地灵的四川变得人户稀少、荒凉残破。康熙帝为了战后重建和兴复民生,颁布了《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仁信八角亭随笔

  在这股移民潮中,有户原籍湖南衡水的吴姓人家迁到了金堂县平桥村。吴家主人名叫吴崇浩,他带领全家来到平桥后,先将家人安置在镇上的客栈,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到村里看地去了。原来他在家乡时就是个小地主,是被朝廷《垦荒劝惩则例》中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来的。

  在金堂本地有一张姓大户人家,是明朝时从湖北麻城迁来的,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因为战乱早已衰落了。

  吴崇浩看遍村里的土地,最后只相中了张家靠近山脚的那三十亩地,出价三十两银子。虽说做买卖无非是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但这价钱也太低了。张家户主张大户因为急需现银不得已要卖地,但对这个价格他是很不情愿的。

  就在吴崇浩等着张大户跟他讨价还价的时候,张大户竟然拿着土地买卖契约上门了,说是同意以三十两银子的低价卖地。

  吴崇浩又惊又喜,忙吩咐夫人沏茶。吴夫人端茶过来的时候,一眼瞥见桌上的契约,鼻翼忽然翕动两下,手一抖,一杯热茶全都泼在了契约上!

  吴夫人急忙拿出丝帕擦拭契约,但是契约上的字迹已经晕染开来,模糊成一片。吴夫人连连道歉说:“不如找客栈的账房先生借来纸墨重写一份契约吧?”

  张大户呆了一下,忙说:“不用了,看来今天不是签约的吉日,我明天再来吧。”

  张大户走了以后,吴崇浩刚要责怪夫人,吴夫人却说那个张大户居心不良,他是要用做了手脚的契约来诈骗银子。

  原来,吴夫人出身中医世家,她看了一眼契约上墨迹的色泽,又嗅到一股淡淡的腥味,就已然确定那张契约是用墨鱼汁书写的。

  墨鱼又称“乌贼”,除全身皆可入药外,其墨囊中的墨汁还别有“妙用”:古时凡有心存不良者,大肆借债,用墨鱼汁写下借据,过得一段时日,白纸上的墨迹就会淡化消失,借据就变成了一张废纸。

  吴崇浩听夫人这么一说,又嗅了嗅丝帕上的腥味,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张大户拿着新写就的买卖契约又来到了客栈。吴崇浩爽快地拿起桌上的笔签字画押,付了三十两银子,完成了这一桩交易。

  一年后,临近秋收时节,已经归属吴家的山脚下那三十亩地因土壤肥沃,吴崇浩又尽心栽种,庄稼长势喜人,眼看就要有个好收成,官府却差人将吴崇浩传唤到公堂。原来张大户把吴家给告了,说是吴家霸占了他张大户家的土地!

  吴崇浩言道:“当初买地是你情我愿、银地两讫,何来霸占之说?”张大户冷冷一笑,说:“民凭文书官凭印,既然这样就请阁下将买卖土地的契约拿出来吧。”

  吴崇浩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契约,县令看罢契约,对张大户说:“此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你将山脚下三十亩地以三十两银子的价格卖给吴崇浩,上面还有你们的签名。”

  张大户看着契约上的白纸黑字,直说这怎么可能?县令心想这张大户不是穷极无聊就是“念地成痴”了。他问吴崇浩是否要反告张大户诬告之罪?吴崇浩摇了摇头,县令便宣布退堂了。

  张大户失魂落魄地走出了县衙,后面有人拉了他一把,回头一看竟然是吴崇浩。吴崇浩不由分说地将张大户拉到了酒楼雅间里,端着酒杯揭开了谜底:一年前张大户第一次拿着契约上门,被吴夫人识破了诡计之后,当天夜里吴崇浩就悄悄地来到了张家窗外,他从虚掩的窗户往里一瞧,看见张大户坐在窗边又用墨鱼汁写了一张契约,然后喝了几杯酒就伏案睡着了。吴崇浩虽是个小地主,但是书法不错,还最擅长临摹。因张大户把契约随手放置在窗边的桌上,吴崇浩一伸手就能拿到,用自带的笔墨临摹了一张,换走了那张用墨鱼汁写的契约……

  张大户如梦初醒:自己当初竟没有看出契约被掉了包,还一直为诡计得逞而沾沾自喜,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自作自受。

  吴崇浩从怀里拿出一张银票,说:“张兄,其实当初那笔买卖并非公平交易,我当时拖家带口初到金堂,手里的一点现银关乎全家生计,所以才开出了那么低的价钱,实在有愧于心。经过一年的辛苦耕作,如今眼看就要丰收了,我吴家的根基在此地也可立稳了。这是一百两银票,算是我付你一年前买地的尾款!”

  张大户羞愧难当,怎么也不肯收下银票,最后吴崇浩借用酒楼的纸笔重新写了一张土地买卖契约,连同银票一起塞到了张大户手中。

  此后,吴崇浩和张大户成了好朋友。一次闲聊时,吴崇浩说自己当初移民来川是先到赵镇菜子坝的,当晚梦见一座险峻的山上有个顶部呈八角状的亭子,站在亭中能望见一片良田,还有自己兴旺繁盛的家宅。可他在赵镇找遍了也没找到八角亭,便带领全家继续前行,直到来了平桥。虽然也没看到八角亭,但是见到了梦中的山峰和山脚下的土地,所以才留在了这里。

  张大户一拍桌子,说:“吴老弟,你能在此买地生根,一开始就和墨鱼有关——墨鱼有八只脚,在我们乡下俗称‘八脚鱼’。看来这是老天早就预示了的,不如我们造一个有八个角的‘八脚亭’吧!”

  吴崇浩说他也正有此意,于是两人合资在山上建了个頂部呈八角状的亭子,称为“八脚亭”。后人渐渐淡忘了这段轶事,就以其八角之形状而唤其“八角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