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2)

时间:2021-08-31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三

  从学生早恋引发的血案,到无奈少年状告母亲;从家长逼孩子成为尖子生、最终被儿子杀害,到为了不让孩子上网,父亲把儿子吊起来示众……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震撼着沈阳市民。

  辽宁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家庭教育失误案例警示展”在沈阳刚刚告一段落,现在,葫芦岛、抚顺、大连等市已经在争先申请举办这个展览。主办方透露,警示展将于11月底离开沈阳到各市巡展。而100个家庭教育失误案例是省青少年研究会的专家们经过3年调研,最后敲定的。

  据介绍,家庭教育失误案例展在全国还是首次,由共青团辽宁省委、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教育厅、省妇联举办。

  警示展10月29日开始在沈阳举办,仅一周时间,就连续进行了8个场次,近万名学生、家长和教师观展,听取家庭教育的专题演讲报告。

  有家长因没赶上听家长的报告而坐到了学生中间,听完有关学生的报告后告诉记者,自己终于知道了孩子爱听什么话,怎么和孩子对话。一些家长参加了活动后表示还要带着自己的爱人再来,以便能“取得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科学地教育孩子。

  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之一,团省委副书记曹爱华坦言,举办警示展就是想让家长和社会猛醒:溺爱不是爱,不能用天然的亲情替代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家长应该放弃责难别人的心理,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家庭教育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她认为,同样的学校教育,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孩子们的表现、成就大不相同,这是不同家庭教育的结果。良好的道德修养来自幼年时开始的“润物细无声”式良好教育,孩子幼时的状态多半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输入”(教育)的结果。我们也常看到,凡是出了问题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必定有问题。

  她说,我们的孩子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遇到的问题恐怕一点不比成人少,但是能倾听他们诉说,愿意认真、平等地去了解他们的家长又有多少呢?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对孩子这个群体是习惯于忽视的,人们还是不大愿意拿小孩子的事当回事儿;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又极端重视孩子这个群体,往往是单纯的爱,却不得法。巨大的反差,才引发了青少年教育的各种问题。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前不久曾对家长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关注孩子学习、身体、心理、品行、人际交往的比例分别占总人数76.9%、69.2%、61.5%、46.2%和38.5%;同时,表示每周能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的家长比例占69.3%,偶尔沟通的比例为23.1%,不沟通的比例为7.7%。从这一组随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胜过任何方面,而和子女的沟通却并不多。省青少年研究会孙浩哲认为,这恰恰是造成当前许多父母总是和孩子“顶牛”的根本原因,“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千万不能仅仅从大人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必须放下架子,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

  从10月下旬至11月初,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先后对沈阳市的200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不能接受的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唠叨”,占问卷的44%;第二位的是“讽刺挖苦”,占26%;“打骂”占24%,位居第三。同时,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属于不称职的家长。

  对此专家评析认为,父母的日常教育行为,如唠叨、讽刺、挖苦、打骂等已经成为影响孩子人格成长的一个突出的因素,亟须改变。

  “我们的专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用的方法好像很笨,但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虽然刚开了个头,目前受众还有限,但曹爱华对警示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