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文预习教案

时间:2021-08-31

  ● 重点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笔画数:4;部首:戈;

  造句:他从小就向往戈壁滩的风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笔画数: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记得事情的经过。

  介:ji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怀。耿直:耿介。甲:介胄。介壳。个(用于人):一介书生。大:介圭(大玉)。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助:介寿。姓。古同“芥”,芥菜。

  笔画数:4;部首:人;

  造句:事情过去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领域,边界:疆土。疆宇(国土)。疆界。疆场(战场)。疆陲(边境)。边疆。海疆。极限:万寿无疆。划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 古同“强(强)”,强大。

  笔画数:19;部首:田;

  造句: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

  ● 重点词语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 课文重点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 文章概述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 文章结构

  第一段:这一段从开头到“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的是列车在茫茫戈壁运行,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第二段:这一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讲的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这一段从“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讲的是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这一段即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白杨树的身边有几棵小树成长起来了,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 分析理解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人民称为戈壁,顾名思义全是沙子和石块,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 相关知识

  《白杨》一文,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

  写借物喻人的作文,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有人在文章中把解放军战士比作扫帚、抹布等,只注意到了他们普通平常的一面,而没有注意他们的主要品格。这就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白杨课文预习教案】相关文章:

1.《白杨》课文预习解析

2.初中《白杨》课文预习解析

3.课文白杨教案

4.课文《白杨》教案

5.《白杨》课文精品教案

6.白杨课文教案

7.课文《白杨》优秀教案

8.白杨课文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