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2)

时间:2021-08-31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师生动手整理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

  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

  (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板书设计:

  1kg=1000g

  1t=1000kg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5

  导与学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与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导与学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导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进行赛跑比赛?假如老师在咱班进行以此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咱班的***和***中(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体重比较轻的同学)

  师:大家都一致同意选***了,因为***的体重比较轻,而***的体重比较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表示较轻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 )大约重1克;

  ★表示较重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吨;1吨=( )千克。

  ★你用的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习第1、2两题。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再次精读课本。检查预习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三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 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四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放给孩子,通过预习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

  1、称一称。学生用天平称来进行验证。(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1克、1千克的轻重。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