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历史评价:
一、淡泊名利
徐霞客,名弘祖(注:因避清高宗弘历名之讳,清代版本更其名为宏祖),字振之,号霞客,长江下游的江苏省江阴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奇人,能写出千古奇书,与家庭不图贪图升官发财,支持他志在四方有很大关系,这影响到他一生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成为“游圣”。质直文笔写游圣
王丕震小说《徐霞客》开端部分,出场的徐霞客祖父徐衍芳,虽然对被削职为民的礼部主事卢洪春自称是“老农民”,但实际上,徐家不仅是“耕读人家”,而且还是以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徐霞客的祖父与父亲相同的是,都不希望儿孙走科举做官的常规路。徐衍芳在临终前对孙子徐霞客的遗嘱是:“你可以不当官,但要读书,平常同你父亲一道耕作,在家要听你母亲王氏的话,切切!”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人物交往,甚至对登门拜访的官吏躲避不见。徐有勉曾对夫人王氏说:“以后教育弘祖的事,也全在你了。不过,不要鼓励他去当官,今天的官,越来越贪馋了……”他甚至不希望儿子娶官吏的女儿,替徐霞客找了一位许姓教师的女儿为妻。据其它史籍记载,徐有勉也喜爱出游,也希望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老这部小说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没言及徐有勉喜好旅游以及这一爱好对儿子的深刻影响。
徐霞客十九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亲人,当数享年八十一岁的母亲。王老笔下的徐霞客母亲王氏:“是书礼之家出身的人”,“识字达礼,不论家庭对外应酬来往和对内子女的教育,都由她来主持。”王氏不仅“心地善良,也不贪财,性格开朗。”而且勤劳节俭。徐母种的豆果实累累,常送给亲友;徐母织的布轻柔如蝉翼,在市场上能卖到丝绢一样的价格,被称为“徐家布”。她还用织布的道理来教育儿孙:“民生于勤,勤则不匮。今里媪之织者无数,而吾家特以精好闻。学犹是也。” 徐母对钱财看得淡,经常接济饥寒交迫的穷人。在对待霞客远游这件事上,徐母的见识则令人景仰。当她得知儿子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观点时,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深受感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母亲特意为他做了远游冠。这一年,徐霞客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徐霞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受母亲数十年辛勤节俭的影响,徐霞客旅游行万里路,甘于生活的极其清苦。徐母的辛勤节俭、不恋钱财和独到见解,成就了徐霞客的奇志伟业,真可谓“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笔者很认同这一评价:“此母异人也!”
王老的小说还塑造了一位通情达理、勤劳能干、同样不看重金钱的金氏。徐霞客的元配夫人许氏体弱多病,生有一子后,结婚不到三年就病逝。续弦金氏除了文化水平没有王氏高外,都具备了王氏的很多优良品质,她身体强健,于农活织布做家务都是行家里手。她二十六岁嫁给比她小三岁的徐霞客,“在徐家苦苦整了二十四年,对待婆婆、丈夫、儿女,都是无微不至的。”包括对许氏生的儿子与自己生的孩子都能一视同仁。这就为徐霞客多次出门远游解除了后顾之忧。金氏理解徐霞客“他的神圣希望是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他整天梦寐以求的,就是这个了。”她还将原来家庭中的房产变卖后的积蓄,用来支持徐霞客一再出游。难怪徐霞客从恒山旅游归来,得知她不幸于五十岁病故后,“放声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以前我看有关徐霞客的书籍和文章,就得知徐霞客的亲人中,母亲王氏尽力支持他旅游;而王老的小说则告诉读者,家人中金氏对徐霞客旅游的支持,仅亚于王氏。王老小说对金氏事迹的叙写使人格外钦佩赞同。是啊,能有良母贤妻的尽心尽力支持,对徐霞客的远游考察善莫大焉!
父母不鼓励儿子求功名逐钱财,妻子不巴望丈夫一年四季常守着“娘娘庙”,他们都用言行支持徐霞客旅游,成就了他行万里路,写奇特书的志向。
二、寄情山水
从王老的小说中我们看到,徐霞客自幼受长辈影响,不愿走科举做官的仕途,也不想发横财,却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远大志向。这在当时读书人无不以科举做官为前途的社会环境中,徐霞客不能不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奇人。当徐母问:“你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时,他回答说:“儿爱天下山,所以用山赐名。无草木之山叫屺,小山之高者叫岘,是这个意思了。”这就是徐霞客的长子与次子学名的由来。后来金氏又生了一个儿子,这个三儿被取名为峋,这不又是一座“山”吗?由此可见徐霞客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徐霞客没有女儿,我猜想,假若妻子能给他生个女娃,他很可能会以“水”字旁命名呢!
从王老的小说中我们还看到,徐霞客对旅游考察言必信,行必果。他比我国的大旅行家张骞、玄奘、郑和等人伟大之处在于:在完全没有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在完全没有功利追求与宗教目的的背景下,他先后旅行考察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区,走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尤其是他五十岁后的.旅行考察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惧虎狼,与风雪为伍,与雨霜为伴,以野果充饥,以冷泉解渴,以徒步为主。他旅途中多次遇到生命危险,财物数次被盗窃,尝尽了旅途的艰辛,但却“虽九死而未悔。”
从王老的小说中我们更看到,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景访名胜,其中科学考察的因素很大,他更看重的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徐霞客在读书过程中发现“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于是决心纠正谬误,去伪求真。奔腾东去的长江流经半个中国,它发源于哪座山脉,它的上源叫什么,史地书籍语焉不确。战国时期地理书《禹贡》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籍都沿用这一观点。徐霞客对此深表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千里探索,考察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游,它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王老不惜纸笔,在其小说中全文引出了徐霞客在云南省宾川鸡足山撰写的地理学论文《江源考》。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各地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对各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也都有生动详实的记载。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江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的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质直文笔写游圣
说《徐霞客游记》“也是文学作品。”是因为《徐霞客游记》文笔精湛,与足下的山水一样质朴而绮丽,读时使人感到有一种本真与纯美的享受。雨、雾、晴、晦等的气象万千,山、水、草、木等的千姿百态,均展示于游记的字里行间,徐霞客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也寓于叙事、写景、状物之中。读者仿佛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奇峰峻岭,涉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奇山丽水之中,飘飘然不酒而醉。我手中有一本朱惠荣先生校注的《徐霞客游记》,两相对照,感到王老小说《徐霞客》中叙写徐霞客的旅途见闻,素材几乎来自《徐霞客游记》。综观王老整部小说《徐霞客》,以至我读过的30余部王老的历史小说,对王老的文笔,愚以为可用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钱谦益对《徐霞客游记》的评语:“其文字质直,不事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