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参考(2)

时间:2021-08-31

  【原文】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

  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