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董颖的词作鉴赏(2)

时间:2021-08-31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出兵与越争霸,越王勾践大败吴师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南)射伤阖庐。不久,阖庐死去。其子夫差继位后于前494年出兵复仇,勾践大败,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种向吴求和,“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不许。于是,“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三年,至前490年获释回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

  勾践从兵败到复国成功过程,无疑是悲壮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所以在词中,叙事抒情抑郁悲情,壮怀激烈,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笔法,将词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与眼前穷愁卑下的处境相强烈对此,从而表达其悲愤情怀。起调三句,气势雄阔,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气凌云,万里宣威,多么悲壮!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实为自叹,如“长歌当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势。接着以“那知”一句转折,反跌出与平生志气有天壤之别的悲惨现实,迸发出了主人公的悲愤感情。值得注意的,词中写眼前现实的悲惨,但气慨不衰。写主人公“途穷”,而以“熊虎”比拟,虽是“途穷”其威不减;是“熊虎”,却“来伴麋鹿卑栖”,其拗怒之气亦隐然可见。这样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词的旋律由起调的高昂转入悲壮。“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三句,节奏短促有力,句句紧逼,不容喘息。其前两句已写出了形势的严重,“何为计”一句,提出问题,尖锐有力,如惊雷骤至,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抉择国计。同时也蕴寓着无限的无奈,在句间结构上,“何为计”一句又具有转出下文的作用。“争若”四句,承上而来,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