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讲话稿(2)

时间:2021-08-31

  清华大学校长讲话稿2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带着激动与期待、怀着憧憬与梦想走进了清华园。首先,我要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向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你们将从此在清华园开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我们的老学长曹禺先生晚年回忆大学岁月时,曾饱含深情地写到:“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我也想起,我们1920级学长、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在弥留之际对护士不停地说:“这里是清华大学。”那时先生还想到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相信,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清华,一定是他最牵挂的地方。

  同学们,今天你们踏着先辈的足迹走进清华园,也许你们在卧谈时会分享漫步主干道的惬意,谈论参观图书馆、实验室的兴奋;也许你们会被荷塘的一汪秋水所吸引,被自习教室的一片宁静所感染。的确,清华是最美的,但清华的美不仅在于她融古典和现代、汇东方与西方的建筑,也不在于校园的千多种树木和数不清的花草,而在于她始终拥有一批传播知识、启蒙思想、激励精神、探索未知的大师和学者。正是有他们的启迪和引领,清华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造就了一代代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正如清华老校友、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清华颂》中深情地写道:“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

  同学们,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你们是清华的“本”,你们是清华园的新主人,清华的精神要靠你们来传承和弘扬,清华的未来要靠你们去书写和创造。将来,你们当中注定很多人会走到舞台中央、时代前列。但现在,你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感想。

  一是学会“做人”,做诚信的人,做实干的人,做有责任感的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朱镕基学长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年在校时,电机系主任章名涛先生的一席话:“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正所谓“为学先为人”,你们进入清华,首要的是学会做人。清华倡导“严谨为学、诚信为人”,诚信、严谨,不光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一种修为。希望同学们记住,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大家更要记住,百年清华始终与祖国和民族命运相联、荣辱与共,进入清华人的行列就肩负起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为此,同学们要恪守行胜于言的校风,发扬清华人的实干精神,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将来像前辈清华人一样,以自己的所学所长回报社会,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

  二是学会“独立”,能够独立生活,善于独立思考,养成独立人格。青年时代是最具有创造活力的阶段。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素质。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小时候,大家都会对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充满好奇,你们也会遗憾地发现这些泡泡只能维持几秒钟。但你们的师兄、航天航空学院的杨锦同学,上学期参加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时,用微纳米颗粒做出了一种“永久的泡泡”,到现在,这个“泡泡”已经维持了几个月,它很可能成为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泡泡”。这个看似充满童趣的发现,却可能对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这样的故事,在清华无处不在。正是出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清华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期间都会加入各种科技兴趣团队和学生社团,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些同学之所以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因为他们不局限于传统和常规的思维范式,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来自于他们的独立性。陈寅恪先生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独立人格。我写信希望同学们独自来学校报到,就是希望大家从独立生活开始,进而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人格。独立生活是一种自主、自立的生活态度,让大家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选择。独立思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让大家遇事不跟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独立人格是一种不依附他人和权威,具有自我人性与追求的精神品格。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帮助你们激发好奇心、启迪想象力、建立批判性思维,才能促使你们真正走向成熟,也才意味着你们可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清华大学校长讲话稿3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冬日清华园里最喜庆的日子,我们在这里举行仪式,庆祝1291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首先,我要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精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向坚定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即将告别校园,从这里不仅带走知识、友谊、梦想,更将带走融入血液、浸透骨髓、将同你们相伴一生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今天,我想重点讲讲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清华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行胜于言是每一名清华人的内在品质。我们的学长闻一多先生说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清华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就是因为行胜于言。同学们,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国家和社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的人。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能终身做到行胜于言。为此,我想谈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行源于思。当今世界正在进行大变革大调整,当代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你们在未来要有所作为,不仅要懂得如何做,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韩愈曾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在这里强调行源于思,就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比追名逐利更重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比人云亦云更重要,用大智慧把握人生航向比用小聪明寻找捷径更重要。前不久,我参加研究生特奖的分享交流会,听一位同学讲到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故事。说有一天深夜,卢瑟福看到一个学生还在做实验,便好奇地问:“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听后很生气地说:“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那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同学们,我也不愿意看到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像上紧的发条,每天只是忙忙碌碌,而是希望你们能不时地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就像高山流水,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静水流深,用思考之后的行动成就绚丽的人生。

  第二,行惠于言。前段时间,我读到一本书,叫做《教育大未来》,是曾经负责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托尼·瓦格纳撰写的。他在书中提到,未来世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7个关键力,“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是其中之一。因为只有加强沟通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学校正在召开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很多校友给我写信,谈到自己对母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清华学生积极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不足。2006年,朱镕基学长也曾谈到清华学生不善言表的问题,当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这里强调的言,不是自我吹嘘、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只说不做,而是要言之有据、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同学们,我想强调的是,沟通是表明你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沟通是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沟通也是影响他人、改变社会的重要方式。人类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主动沟通,善于表达,将使你们得到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大的支持,营造更佳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才干、成就事业。

  第三,行成于笃。傅斯年先生1919年写过一篇文章,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他所作的比拟,但还是想在这里引述文中的故事。故事说,他有一天见到一位北京警犬学校的人,就问那个人,“你们训练的狗,单是外国种呢;或是也有中国狗?”那个人回答,“单是外国种的狗。中国狗也很聪明,他的嗅觉有时竟比外国狗还要灵敏,不过太不专心了。教他去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的时候,把他的使命丢开了。所以教不成材。”1984级的徐航校友有一次回学校时讲到,自己的成功方程是“成功=能力×努力×运气”,再把这个结果用时间进行积分。意思是人生是一个时间积分的过程,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刚才,孙晓明校友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启示我们,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比跟风赶潮流更重要,坚持坐冷板凳比什么热做什么、什么快做什么更重要,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去做更重要。

  同学们,“行胜于言”来自于1920级校友赠送母校的日晷。在日晷的背面还刻着相对应的拉丁成语“FACTA NON VERBA”。我经常带客人去看日晷,告诉他们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但经常有人告诉我,这句拉丁文的意思不仅仅是行胜于言,有人讲是“行动,而不是言辞”,也有人说是“事实胜于雄辩”,还有人认为是“观其行而非听其言”,甚至有人讲是“行动不等于言辞”。正是对拉丁文含义的不同理解,促使我去思考行、言、思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也建议同学们离校之前再到大礼堂前看看日晷,带着自己对“行胜于言”,对行、言、思的辩证思考去迎接你们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