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但是本学期的课堂磨练月活动,我们教科室就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导全校教师加强第一课时的研究,提高第一课时语文教学的效率。再者,很多的外出上课评比、教师职评都以第一课时为主,第一课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
今天课堂磨炼在我们工作室、三年级首开序幕,上午三位老师同上了《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第一课时,听了两节课,现围绕自己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到位与不到位
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学习生字新词。(3)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今天的教学来看,两位教师都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读书,特点张春花老师的课堂,采用学生互读互评,互相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使得读书教学高效省时。两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字词的教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特别是韩青老师的课堂上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描红,像这样中年级让学生在课堂上描红的老师实属不多了,课堂只说不写的形象要在我们手中改变。
但两位老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中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多音字及字义的理解,提示规律方面、联系生活拓展的力度不够。
“千姿百态”一词的教学,张老师直接让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韩老师方法更妙,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可以变换词语顺序理解“千百姿态”,最后都能进行积累这一做法很好,但还缺少学生解词的规律性揭示。我认为这一词的教学我们还要增加力度,在引导学生变换词语顺序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点拨:“我们这样一调换‘千百’就表示多,合起来就是姿态多的意思,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在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意思(如千奇百怪表示奇怪的事物多,千军万马表示军队中战士战马多……)以此举一反三,学生由一词可得到规律,以后遇到这些词语的意思就知道它的意思,我想这样的拓展更高效。
“笼罩”一词的教学,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组词,但这样列出两个读音,让学生组个词,学生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吗?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在学生组词后要让学生看一看词语,什么时候读第二声,什么时候读第三声呢?师生要共同发现规律当“笼”表示东西的时候(名词)读第二声,表示动作(动词)时读读第三声,“笼罩”你们认为是动作吗?会做这个动作吗?课文里是什么“笼罩”什么呀,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个词语。看它能不能和这个句子里的“缠绕”调换一下呀?说说理由,那“缠绕”是什么意思呀?(这里可以用韩老师的绳子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其实多音字有很多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在课堂中不断强化,让学生掌握规律,如“扇、处”。课堂要高效,我认为这就叫高效,牵一词而揭其律,举一而反三,课堂时间有限,没讲到的让学生自己去根据规律去悟吧!
课文的朗读、段落的训练、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也不够到位。段落的训练虽然两位老师都点出了是总分的结构,但没有进行强化,可以在读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强化,如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以齐读(齐读中心句)-分读(每人读一种姿态、每人读一种变化)形式的读一读,这既是读的训练,又是段落的训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学模式呆板与灵动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思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般人第一课时的上法。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在“不变”中求“万变”。首先要肯定的张老师的导入,很有新意,将导入与第一小节的学习紧紧结合,这样的方法很好。在初读检读的过程中,张老师能让同桌互相检读,能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的打上“☆”,像这样的方法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上不够灵动,张老师的第2、3自然段方法相同,没有拔高,都用一个模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老师可以第2自然段扶着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试着学习,给点难度,给点挑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接到果子,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第一课时有40分钟,它跟第二课时一样,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中的40分钟,分分秒秒都应珍惜。只要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中相互渗透,就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就能使第一课时的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